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栗翘楚)在一场人工晶体医疗技术专利授权案件庭审现场,双方当事人在法官主持下通过3D建模视频,展示了白内障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相关的技术方案,并围绕创造性等争议焦点展开辩论。值得注意的是,一名光电领域的技术调查官在审判辅助席全程参与了该案的庭审。
这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一场普通庭审,也是该院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通过借助专家外脑破解审判技术难点,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首创技术调查官制度,并逐步实现与专家咨询、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制度的有效衔接。知产法院在审理各领域技术类案件中,借助专家外脑破解技术疑点,扫清技术障碍,并辐射全市三级法院。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长辉介绍,作为国内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属管辖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授权确权类案件,以及北京辖区内的技术类民事案件,建院7年来,该院审结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已突破11万件。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介绍:“随着科技强国和北京国际科技中心建设的步伐加快,技术发展对知识产权审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产法官不仅应当准确理解案件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还必须掌握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战略需求,理解技术产生运用和保护规律,领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部署,洞悉全球科技治理规则。”
为此,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门法院,在现有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技术鉴定、专家陪审员等多维技术辅助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建立“院士领航”专家支撑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司法保护质效、审判人才培养、争创全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的重要助推机制。
6月17日,14位“两院”院士受聘成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首批专家,研究方向涵盖了生命健康、信息技术、材料、生物资源等多个基础前沿领域。未来,将与知识产权法官一道,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审判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纳米制造专家雒建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专家王汉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分子遗传学专家钱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存储领域专家郑纬民围绕各自专业领域,结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创新保护工作提出重要建议并给寄予厚望。
下一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在各位院士的帮助下,加强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科技成果类知识产权审判,依法加强保护院士和科学家、科技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关键环节、特殊领域及特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及时总结审判经验,为科技创新提供法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