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程遥 胡慕伟
“谢某磊,你在家吗?我想到你家里了解情况……你在医院?我这就赶过去……”这是近日江苏省沭阳县南湖街道司法所所长陈赛与辖区社会救助对象、残疾人谢某磊的通话记录。
20分钟后,陈赛赶往医院见到了谢某磊,仔细了解了其病情和生活情况,一一做了记录,并对谢某磊提出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其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
今年4月,宿迁市委政法委和宿迁市司法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大排查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组织开展全市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大排查活动。截至目前,已走访社会救助对象23.7万余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8.4万份,排查法律需求5803人,提供法律咨询9000多人次。
坚持户户到人人访
不久前,宿迁市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处处长章银银到泗阳县王集镇挂职担任党委副书记,自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大排查活动开展以来,每天都到村居一线排查走访,并写下排查笔记,把救助对象的需求记得清清楚楚。
5月12日,章银银到花井社区一户有智力障碍的社会救助对象家中排查走访时,被该名智力障碍者抓伤面部。章银银坚持与其家人座谈,仔细询问了法律需求,直到把该社区20多户社会救助对象全部走访结束,才赶到医院处理伤口。
“活动中,我们按照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助对象名册,重点走访排查低保户、残疾(智障)人、留守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等,逐家逐户进行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做到户户到、人人访。”宿迁市司法局副局长戴诚介绍说。
根据《通知》要求,县(区)由县(区)委政法委牵头,司法行政机关具体组织实施;乡镇(街道)由政法委员牵头,整合乡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以及村(居)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力量,进村入户,全面开展排查。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开展好此次大排查工作,宿迁出台专门方案,针对社会救助对象在婚姻家庭、医患纠纷、拆迁征收、劳动保障、赡养抚养、医疗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的法律问题,以及因疫情防控等造成的其他方面矛盾纠纷进行深入走访排查。对排查出来的法律需求和问题,认真填写《全市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排查统计表》,逐一审核登记、分类建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
创建法援上门机制
“邱所长,你可得帮帮我啊,这都是我的血汗钱。”5月16日,家住宿豫区关庙镇东兴村的王某荣,向上门开展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大排查的关庙司法所所长邱生求助道。
之前,王某荣轻信同乡丁某某急需资金周转的说法,借了4万元给丁某某,并约定了还款期限及利息。但丁某某未按约定还款,电话不接,还更换了住址,让王某荣一家陷入困境。
“王某荣家里有6口人,儿子和儿媳都是智力残疾人士,靠吃低保生活,借出去的钱还有2万元是找亲戚朋友凑的。”邱生告诉记者,所里当即按照“申请即办+上门服务”要求,与宿豫区法律援助中心联系,中心立即派人上门当场受理了王某荣的法律援助申请,并指派律师上门服务。目前,王某荣的案件已被法院立案,正在办理中。
据介绍,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救助对象法律援助服务“申请即办+上门服务”机制,将法律援助对象扩大至全市帮扶救助群体,并对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不再作具体限制,更大范围惠及帮扶救助群体。同时,对符合法律援助法规定的法律需求,开启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由县(区)统一指派村(居)法律顾问或法援律师上门服务。
宿迁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处处长刘举介绍,通过入户排查,实现了绝大部分法律援助对象见底立档,法律援助与帮扶救助无缝对接,变“人找法援”为“法援找人”,切实做到申请即办、应援尽援,为全市帮扶救助对象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全面的法律服务。
做深做实全面覆盖
“开展社会救助对象法律需求大排查活动,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保障社会救助对象合法权益,对加强全市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做深做实,让群众享受更多的法治红利。”宿迁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房庆忠表示。
活动中,广大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等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优先采用非诉讼服务方式积极调处化解,真正做到依法处置、人和事了。
4月29日,泗洪县双沟司法所在排查中获悉,辖区内赵某、周某等上百户村民的50多亩集体自留地于2012年开始与张某签订租赁合同,租期为10年。截至目前,合同款已拖欠七八年,部分村民表示要到张某的工地讨说法。
针对该问题,双沟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立即安慰村民,并找到张某了解情况。张某表示,近几年做生意失败,导致资金亏损,暂时无力支付合同款。双沟司法所随后组织多次调解,最终让村民们与张某就租金支付时间、拖欠租金偿还时间达成一致意见。
活动中,宿迁市切实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帮”字上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让群众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亲身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非救助对象法律问题及救助对象的非法律问题,宿迁市一律建档登记,并及时分流到相关部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