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能动检察履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张昊今天,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第16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主要进展与成效并回...

□ 本报记者 张昊

今天,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第16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主要进展与成效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从“治罪”走向“治理”

近年来,检察机关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使命,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扎实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针对重罪持续下降、轻罪占比上升这样一个刑事犯罪结构的明显变化,坚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

最高检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说,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抢劫、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起诉人数从1999年的16.2万人降至2021年的5.9万人);“醉驾”、扰乱市场秩序等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大幅上升;判处不满3年有期徒刑及以下刑罚的轻罪案件和不起诉案件已达90%左右。同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已近90%,其中绝大部分为轻罪案件,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险性大大降低,大多没有羁押候审的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这样的重大变化,司法办案理念和政策与时俱进。张晓津说,党中央提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后,于去年确立了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提升办案“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刑事司法从“治罪”走向“治理”,进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检察机关注重一体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认罪认罚案件当事人申诉率0.046%,低于其他刑事案件申诉率6.45%;诉前羁押率从20年前91.4%、两年前的59.3%下降至今年6月的32.7%。

“检察机关在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全面准确把握宽与严的关系,充分考虑具体个案的特殊情况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感受,依法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张晓津说,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检察机关落实当严则严,该捕则捕,依法追诉,从重打击。对涉嫌轻罪不逮捕的,运用电子手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监管;对决定不起诉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理的,移送主管机关给予应有处罚,确保刑事追诉宽严相济、行政处罚从严从重。

这十年,检察机关立足职能,积极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大经济领域犯罪惩治力度,2013年至今年6月,检察机关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03万人。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综合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4万人,比2013年增长59.3%。设立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对涉企案件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同时,督促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做实既“厚爱”又“严管”,防止“办了案子,垮了厂子”,一批涉案企业脱胎换骨,走上依法合规经营轨道。

用心纾解群众急难愁盼

2013年至今年6月,检察机关起诉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11万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15万件。配合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拐”“团圆”行动,严惩拐卖人口犯罪,深挖历史积案;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整治,对收买、不解救、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依法追诉、从严惩治。

这十年,检察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拉开改革序幕。经过两年试点工作,2017年7月1日起,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介绍说,从发展来看,公益诉讼检察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民生难题。最高检先后部署“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为民办实事 破解老大难”、公益诉讼质量提升年等专项活动,始终聚焦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关切问题。

与此同时,公益诉讼检察推动完善立法,促进法治建设;协同保护公益,彰显制度优势。检察机关坚持双赢多赢共赢,98%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在诉前得到有效整改,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不断完善。

检察机关努力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每一起案件都当成“天大的案件”来办,用心用情做好“守心”的工作。

2019年全国两会上,最高检承诺群众信访“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到今年6月检察机关共接收群众信访316万件,已对近95%的信访回复了办理情况。

司法实践中,一些行政诉讼案件因超过起诉期限被驳回,程序已结但讼争未解,矛盾累积,当事人不断信访。2019年至2020年最高检部署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监督,2021年转入常态化作实,综合运用调查核实、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等手段,促进切实解决当事人合理诉求。2019年至今年6月,共有效化解行政争议2.1万件,其中争议10年以上的1258件。

2018年,最高检针对校园安全问题向教育部发出“一号检察建议”,此后检察机关持续推进,促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制度施行以来,通过强制报告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2800余件,对未履行报告义务促追责近300人;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740万余人次,解聘2900余名有前科劣迹人员。强化综合司法保护的同时,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家庭教育指导、督促监护令、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让“1+5>6”,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做得更实。

科学管理促司法责任落实

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最高检持续巩固深化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改革举措。

近年来,最高检坚持以科学管理促司法责任落实,针对不少案件程序一再反复、增加群众诉累,建立“案-件比”质效评价指标,督促检察官从办案第一环节就求极致。2020年至2021年共压减86.4万个空转程序。“案-件比”指标体系也被形象地比喻为衡量司法办案质效的“绿色GDP”。

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检察队伍教育整顿,深化政治与业务融合培训,改进检察人员考核机制,促进一体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最高检抓住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这个“小切口”,像拧螺丝钉一样逐步拧紧,努力做好防治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大文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薄弱环节从总体由财、物短缺转变为人的素质能力跟不上,因此最高检更加注重强基导向。2021年最高检梳理出129个相对薄弱基层检察院,以抓脱贫攻坚的韧劲推动“脱薄争先”。最高检和省、市检察院班子成员定点帮扶、“靶向治疗”,已有82个检察院改变面貌、由弱变强。今年又研究制定“脱薄”办法和标准,压茬推动符合标准的“出列”,不符合标准的继续攻坚,跟进补充一批新的相对薄弱院,以点带面、补短强弱,带动基层工作整体提升。

最高检把今年确定为检察工作“质量建设年”,融政治、业务、队伍建设为一体,进一步将提质量、增效率、强效果作为法律监督工作重心,能动履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北京7月18日讯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