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图为刘相梅(前排女士)在一线工作。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张维
在没见到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二级巡视员刘相梅本人之前,就已经为她的许多工作照片所惊叹。
在许多男性居多的事故处置现场,一眼望过去,作为现场唯一女性的她特别引人注目:
一大片厚厚的积雪中,穿着紫色羽绒服的她在一群绿色军大衣中很扎眼,她极力站得挺拔,但仍不自觉地将胳膊微微蜷缩,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彻骨的寒冷……2018年1月,丹江流域淇河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刘相梅顶风冒雪坚守在处置一线长达22天。
半蹲在地上,手里举着暗管探测仪,尽力在往前托送,这样的姿势看起来非常难受……2019年3月,江苏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刘相梅赴现场指导支持地方开展环境应急处置工作。
紧紧贴着一面农村地区才能看见的有着“打水井”简易广告的墙,她小心翼翼地走在窄窄的称不上“路”的过道,下面就是深深的河流……2019年6月,在黄河流域仕望河石脑油污染事件中,她深入现场查看拦控污染工程设施。
还有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淇河污染事件、义马爆炸事故……诸多突发性的大事件现场,都有她战斗的身影。
对重大和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现场处置调查,这是刘相梅坚守了20多年的岗位——环境应急和执法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近十年来,我见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的深刻变化。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老百姓更幸福了。”刘相梅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选择环保作为终身事业
突击暗访被当地关起来
北京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这是刘相梅工作的地方。和每一张照片中所透露出来的“坚毅”相比,面前的刘相梅气质更多偏向“温婉”,她时常带着微笑,说话不急不躁,热情真诚。
2002年,刘相梅博士毕业后考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工作。
从事环保事业的兴趣,自刘相梅的研究生阶段已然开始萌发。那是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大事在这一时期发生:1992年8月,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1996年3月,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环保事业发展,触达多个方向: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开展水污染防治;启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
但毕竟当时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社会上的环保意识与观念还不够强。刘相梅清晰地记得,当时老师布置了作业,用英语写一篇“以后想做什么”的命题作文,刘相梅就将自己想当环保工作者的理想写进了作文,结果引来同学们一片哗然,“很多人都不知道环保工作者具体是干什么的”。
刘相梅曾在北京林业大学就读,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态环境的有关内容,当时环评法正在酝酿出台。从1998年颁布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到1999年公布《建设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环境管理办法》,再到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出台,这一过程也让刘相梅对环保的兴趣日渐浓厚。
再加上彼时污染问题的确比较严重,“骑车走在路上,经常天都是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煤味”,刘相梅希望自己能为改变这一问题做些什么,在决定报考博士时她选择了“生态”专业,并一路坚定地走了下去。
进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后,刘相梅参与了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的组建,没想到,这成为她迄今未曾离开过的地方。
最初的工作,艰苦中带着一些冒险——时常大半夜出发,驱车几千公里连夜赶赴突发环境事件现场,事先不打招呼直接到地方上暗访,到黄河、淮河、松花江等大型流域执法检查,自己悄悄去采水样查验是否污染物超标,还曾被当地发现关了起来……
“那时候,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老百姓对污染的容忍度也很高。”刘相梅印象最深的是,取到的水样“什么颜色都有,也很臭”,基本上就是“只要去查,就能查到,很容易发现问题”。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十年
环境治理成效前所未有
将时针拨至2012年,生态环保工作迈入了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发展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来看环境保护,就是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求对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突破,同时增加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Ⅱ类及以上水体,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上升。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40%至45%的目标,2021年又同比下降3.8%。与此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在这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中,有刘相梅等环保人的坚守与奋战。
2013年全国雾霾大面积、高频率暴发,为了治理重污染天气,自2013年起,国家政策频出。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同年8月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全面规范了污染防治问题。
也是从2013年开始,刘相梅频频奔赴雾霾重灾区。去距离北京较近的河北某市时,她前一天晚上到,凌晨5点就去查,“远远看去,焦化厂上空都是发红的浓烟,能把那一片区域全部覆盖起来”。
在立法和执法的双重力量之外,刘相梅特别提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下简称中央环保督察)的加持。2015年底,我国自河北省开始,相继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了中央环保督察,这为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下了一剂猛药。
2019年,中央环保督察向纵深发展有了坚实的法治基础,那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该规定首次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督察工作进行了规范。
刘相梅认为,我国对于雾霾的治理是卓有成效的,即便是过去最高发的冬天,如今也非常少见了。人们如今对于雾霾更加敏感,容忍度明显下降。
这绝不是刘相梅身为环保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参考消息引用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中国在7年时间里减少的空气污染,几乎与美国在30年里减少的空气污染相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帮助降低了全球平均雾霾水平。”
据报道,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数量下降了40%。研究人员说:“中国在减少污染方面的成功有力地表明,如果其他国家实施强有力的污染治理政策,他们有机会大幅减少污染。”
参与处置调查重大事故
时常顶风冒雪爬山过河
刘相梅身上有一个亮眼的标签——面向污染和艰险逆行出征的“巾帼英雄”。
她参加过数起大型执法行动,参与过十余起重大和敏感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处置调查,承办过数十起环境违法大案要案的查处。
“应急工作的特点,就是具有时空不确定性、行动紧迫性、条件有限性,与行政机关常规工作有很大不同。”刘相梅说。
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对于刘相梅来说是家常便饭。2019年7月的一天,刘相梅正在河南省新乡市执行大气监督帮扶任务。正是中原大地最热的时候,作为组长,她白天要顶着酷暑工作近12个小时。接近晚上8点才回到住处,但刚缓口气的她,就接到了紧急电话——200公里外的三门峡一个厂子发生爆炸。
事件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容不得拖延。赶紧租了辆车连夜赶到现场,到达目的地时的场景刘相梅迄今还记得很清楚,“漆黑的夜晚中有闪烁着警灯的消防车,往来不断的救援人员,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污水顺着马路滚滚流动,不知流向什么地方。当时,要火速查到这些污水去了哪里,环境中有没有敏感目标。”
污染态势研判评估刻不容缓,她立即会同地方人员,一边联系当地村干部带队排查,一边了解核实现场救援情况,直至找到污染源头并督促控制住污染。此时已是天光大亮,所有人的鞋和裤子满是泥水,已经湿透。
干这一行就是这样,连夜赶路、顶风冒雪、爬山过河,吃不成饭、睡不好觉,泥一身、水一身,既要冒着刺鼻气味排查,也要克服疲惫会商,还要根据实情不断调整处置方式方法。“现场就是我们的战场,污染就是我们的敌人。只要有需要,就会到那里。”刘相梅说。
在刘相梅的经历中,随便一翻就能看到不寻常的故事。2018年1月,河南南阳淇河受到污染,当时正好下着大雪,她顶风冒雪坚守在处置一线22天。
2018年8月,渌江河铊污染事件发生后,她冒着酷暑在现场坚守了21天。
2019年3月,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她动员全处全力以赴,临时主持中心工作并赴现场完成部省工作交接。
2019年5月,陕西延安北洛河水污染事件和6月宜川县石脑油污染事件发生后,她来不及带行李就出发,坚守在现场直至污染彻底消除。
如今,在她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供紧急出差的旅行包。她坦言,自己比较纠结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出差,不知道要出多长时间的差,不知道去哪里,完全没有计划性。
“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睡眠怎么样?”记者问。
“遇上事肯定是睡不好的,尤其是头两个晚上几乎睡不着,一个紧急事件处理中,几乎没有完整的睡眠。要反复看监测数据,要应对未知情况的出现,要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让他们予以理解和支持。”刘相梅说。
“这不太像女性干的活。”听着刘相梅的故事,记者忍不住感叹道。
“咱就是干这个工作的,我还觉得女性干这个工作有优势呢。”刘相梅说,比如,女性更加细心,在事故现场更容易发现蛛丝马迹;现场处置离不开和各种人打交道,上到省部级官员,下到当地村民百姓,女性特有的柔性交流会更容易被接受。
当然,建立共识还是要建立在“说的对”的基础上。“不是因为你来自生态环境部,他们就要听你的,而是因为你说的对,让他们看到了事情确实如你所推断的那样,他们信任你了,才能和你形成合力,共同做事。”刘相梅说。
但她也承认,女性干这个工作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一次到松花江流域排查风险时,经过一座铁道桥,“我们租的车,开车上去的时候,车轮打滑很厉害,死活上不去。不得已,我们都得下车,一起把车推上去。那个时候就只恨自己是个女的,力气不够用”。
以战斗姿态守护好后方
100余天夜以继日抗疫
熟悉她的人说,刘相梅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准备出差的路上,经常一走就是很长时间。渐渐长大的儿子已经知道,“妈妈去的是危险的地方”。
2021年4月18日,刘相梅刚从一起事件调查现场回来,第二天晚上11点多,就又接到单位电话,说北方一家电厂的灰场排水井出现故障,70多万吨灰水溢流进入环境。刘相梅连夜收拾行李,惊动了睡梦中的儿子,“现场有危险,妈妈你要上去吗”?“我只能告诉他,去现场就是要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准确研判,地方会给予保障的。”
她坦言,作为新时代女性,既有自己的事业,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有时会有冲突和矛盾。“我记得孩子很小时,由于经常出差,想念妈妈的儿子给我出主意说,妈妈,如果领导安排你出差,你先偷偷溜走,等安排别人出差了再回去。10年前,接到老父亲病重电话时,我在事故处置现场已经20多天。”
刘相梅在对家人心怀愧疚的同时,也庆幸有理解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爱人担负起很多家庭琐事。孩子小时,父母帮忙。有时突然出差孩子一人在家,兄嫂、邻居会帮忙照看。同时,她自己也尽可能在工作之暇照顾生病的老人、给青春期的孩子做可口的饭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顷刻响应,吹响集结号。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在国务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当日即成立了疫情应对领导小组,应急中心切实按照生态环境部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牵头生态环境部疫情应对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50万人次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刘相梅是其中之一。春节将至,原本已经做好离京准备的刘相梅,在凌晨4点接到值班同事的电话——有急件需要处理后,放弃了休假,也放弃了原本回老家给母亲过80大寿的计划,第一时间赶回工作岗位。
由于生态环境部分两地办公,取件、办件、送件,“我和同事一直忙到早晨8点,其间4次经过天安门”。随后,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中,刘相梅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快速组建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疫情防控联络机制。她这一忙,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饭,并就此连续忙碌了100多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医疗废物、医疗污水能否得以安全收运处置?重点地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能力能否满足要求?为此,她也担负起每日统筹分析全国355个城市中最多时可达490余家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运行情况,以及全国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接纳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医疗废水处理情况等信息。
针对武汉市前期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卫生防护物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刘相梅第一时间协调筹集、调运应急防护物资。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年1月27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紧急求助,表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需要的一次性防护服已经告急。刘相梅第一时间通过国家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查询,不到24小时,500套防护服从江苏省“飞奔”前往武汉。
“处理这样的事情,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手忙脚乱,但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我们以战斗的姿态守护好后方的‘战场’。”刘相梅说。
在这100余天夜以继日的坚守中,刘相梅对全国70多个城市相继出现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超负荷的运行情况,一一对接,组织对39个城市逐个进行视频会商,预警督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当年5月初,武汉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提升了4倍多,全国则增加了近30%。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刘相梅每日的工作强度之大:疫情期间,应急中心累计支撑生态环境部疫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43次,编辑日报102期,向有关部门报送信息150余期,起草新闻发布材料40余份,向各地下发督办函、预警函等累计10余份,向有关部委发协助函4份。而这些文件的起草、编纂、报送等工作,刘相梅基本上都要参与。
“现在回看这些数字,我自己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当时就是觉得要扛起这份责任,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可能就是做了10多年应急工作的职业本能吧。”刘相梅说。
书写环保铁军无畏誓言
唯愿无险需守无急可应
因为工作出色,刘相梅获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但她始终认为,这是大家的力量与贡献。“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很多环保人自觉站在了战斗前沿,‘急’国家之所‘急’,‘拼’人民健康之所‘拼’。”正是在全国生态环境部门50万人次现场检查、监测,坚决做到了“两个100%”,即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100%全落实的努力下,才守住了防止疫情感染的最后一道关口。
她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为守护江河安澜逆行出征,也在岗位中知行合一担当作为。她持续推动建立完善全国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工作成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展出。组织制定的《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等近十个文件、标准、指南,成为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基础。她带队开展重大突发环境事件调查,深入剖析基层环境应急能力短板,全面推进基层环境应急能力提升。她积极组织谋划“十四五”环境应急工作思路,描绘环境应急现代化管理新篇章。
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眼看着,原来经常见的红烟、青烟、黄烟很难见到了,原来五颜六色污水横流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工作中,由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到现在全面推进绿色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向各领域、各环节深入延伸;一串串数字都在变化,污染物排放总量“一减再减”,环境质量“一提再提”,因违法排污导致的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每年从几十起甚至上百起减少到现在的几起。
去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参加完大会后,刘相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环保铁军战甲铿锵,马嘶剑寒无畏征程”的句子。她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就是环保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希望,终有一天,无险需守,无急可应。”这是采访结束时,刘相梅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寄语。她希望底线思维能够普遍建立,环境风险可知可控,科学、精准、依法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得到长足进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守护好“中国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