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非凡十年|退休厅官李鹏:奔走在脱贫攻坚路上

图为李鹏(左五)正在给村民们讲解红枣种植技术。 受访者供图□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9月,正是新...

图为李鹏(左五)正在给村民们讲解红枣种植技术。 受访者供图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9月,正是新疆红枣准备收获的季节。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三号风口处的阿日希村,一位名叫李鹏的古稀老人正在做着收获前的各项准备。

他18岁参军,在新疆工作生活了50余年,做过当地人口中“挺大”的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

2009年,李鹏从厅级岗位上退休之后一直没闲着,跑去和田地区策勒县的阿日希村,准备在沙漠边缘种红枣。

当时阿日希村的村民都觉得这个老人脑子进沙子了,“倒上水都长不出庄稼的沙漠,能种红枣”?

敢于挑战的李鹏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劝阻,一头扎进沙漠。他推平沙丘,种上白杨,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挖渠修路,种枣建厂……

“13年,沙漠变良田,梦中红枣挂满枝头的景象成了现实,最重要的是,阿日希村的兄弟姐妹们脱贫了。”李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奔走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李鹏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中国老科协奖“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卸甲归田去种枣

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是为南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这里,有望不到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尘、洪涝、干旱、冰霜……贫魔长期肆虐这片土地。

李鹏种红枣的地方是和田地区策勒县阿日希村,距乌鲁木齐1400多公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号风口,生活条件极度艰苦、干旱缺水、风沙肆虐,曾被称为“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当地人有一首歌谣唱道,“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有人问他,你退休后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活、安度晚年,而跑到沙漠里治沙种树?

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退休后干什么是自己的选择。和田虽然风沙大,艰苦、贫穷、落后,但和田人民祖祖辈辈都能在这里生存,难道我就不行?我在这里追求的是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跑到策勒县那样极度艰苦的地方吃苦受累?

他说:“我的原则是‘一去两不去’。要去最艰苦、最急需改变贫困面貌的地方;凡是我任过职的地方不去,凡是我同事和部下任主要领导的地方也不去,策勒县就是最好的选择。”

2009年,阿日希村全村有665户2461人,90%是贫困户,全村3009亩土地,人多地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73元。

通过和当地老百姓接触,李鹏发现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没有产业带动,很难脱贫,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村里一年有260多天都是沙尘天气,植树治沙刻不容缓。在沙漠边上种红枣树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一举两得。”李鹏凭着这样的念头开始了他的荒漠种枣计划。

和田地区的绿洲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策勒县的耕地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不与农民争地,李鹏选择垦荒沙丘。

要治沙,先建防风林。

随着一座座高达数米的沙丘被移走,李鹏在平整过的沙地上挖渠、挖坑、栽树、浇水……种下一棵棵树苗。一些老百姓听说李鹏要治沙种枣,很不理解,“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没见有人能在沙漠里种地的,你这个外来人真是异想天开”。

面对质疑,李鹏有思想准备,但真正干起来,确实是困难重重。树苗栽种不到一个月,就被风沙埋了,他只好反复试种分析,最终确定了先改良土壤后造林的方案。

尽管身患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他仍坚持拄着拐杖和老乡一起劳作,掌握试种数据。

“我用了三年时间来打造防护林、改良土壤,而后才开始种红枣。”李鹏说。

他第一年打井、挖渠、试种防风树种,次年规模化种植防风固沙树种,进一步改良土壤,第三年邀请专家对种植条件进行综合评估、试种枣苗。

陋室精神座右铭

到阿日希村的13年间,李鹏住的是农民家一间几平方米的破旧房子,房间设施简朴,墙上贴满了他自创的“陋室铭”。

每当遇到困难,他就写一段话,一首小诗或一些鼓励人心的句子,贴到墙上,激励自己。一张张已经发黄的“陋室铭”,一段段朴实而有力量的话语,见证了他不平凡的13年创业路,也记录了他面对困难的毅力和耐力、谋划枣业发展的思考和他对民族群众的真挚情感。

垦荒沙漠的那三年,他一天三顿饭来回要走6公里多的沙土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由于长期以来生活没有规律,久而久之,李鹏得了胃病。

有一次,他几天吃不下饭,连续呕吐,检查是胃黏膜大面积严重脱落,几乎到了胃穿孔的程度。由于当时地里太忙,没有时间住院,李鹏就一边吃药、一边带病劳动。他在最难的时候连吃饭的钱都要精打细算,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那段时间他不想见人,也不愿意和别人联系,怕见了熟人不好意思。

他在“陋室铭”里写道“做一个好人难,做成一件事难,既要做一个好人,又要做成一件事就难上加难,怎么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相比身体的劳累,更难的是缺钱。

防风治沙耗资巨大,很快李鹏就把他和老伴的积蓄用光了,只好向亲戚朋友们借钱。

李鹏给记者看了他的一个账本。上面一笔笔记录了借款人的名字、金额和日期。在等待防风林长成的日子里,他把周边的朋友借了个遍。

他自己时不时会翻看这个账本,上面的每一笔钱,于他而言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积蓄花光了,亲戚朋友借遍了,最艰难的时候,他连买柴油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他把乌鲁木齐的房子卖掉了。

他鼓励自己并在“陋室铭”中写道“长跑就是长跑,短跑就是短跑,千万不能把长跑当短跑”。

他说:“在重重困难面前,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产生过打退堂鼓的思想,但‘要为新疆人民多做好事’这句话始终记在我心间。”

种下的小树苗成活了,一天天长大了,李鹏也在人进沙退中渐渐摸清了沙漠的“脾性”。四年后防风林终于长到了一人多高,他才播下了第一批枣树苗。

枣园有了规模,银行给李鹏贷了款。

李鹏告诉记者,自从自己到策勒植树、治沙、种枣做产业,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这十几年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惠民政策,比如退耕还林、乡村道路建设、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等。

他采取边干边投,滚雪球的方式,一块地一块地进行开发。经过13年的滚动开发,种植杨树和枣树80万株。

如今,李鹏的枣园设施完备,70余万株红枣树已全部进入结果期,2000多亩沙丘成为“春有绿、夏有花、秋有果”的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带领村民共致富

“谁都没想到,枣树活了,枣又大又红,还特别甜。”阿日希村村民买提萨依木·买提亚森见证了沙丘变枣园的过程。

看到李鹏“沙里生金”,不少村民前来学习红枣种植技术,李鹏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毫无保留地将枣树的修剪、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传授给村民们。

“虽然策勒在维吾尔语里是‘红枣’的意思,但当年阿日希村还很贫困,村民基本上不懂什么红枣种植技术,管理粗放,种植红枣效益差。如果没有科技帮扶、没有产业带动,他们就很难脱贫,我非常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李鹏说。

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17年的中国,已经接近这个数字。

2017年,一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确定“三区三州”,也就是西藏、四省涉藏州县、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之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全党上下再动员再部署,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李鹏所在的和田地区是南疆四地州之一。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2018年12月,李鹏与阿日希村签订《2019年脱贫攻坚战略合作协议书》,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资金扶贫为核心,助推阿日希村全面脱贫。

同时,李鹏依托自己的2000亩枣园,成立了策勒县智慧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人,一般户5人、林果大户12人。83个贫困户社员零出资入社,优先在公司就业,免费享受销售平台、技术培训、优惠价加工、包装、冷藏保鲜等红枣产品升级服务。

李鹏以枣树的标准化种植为重点,围绕“如何实现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充分依托科技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研究,包括探索栽培最佳模式、高效节水营养诊断、精准施肥、生物肥料、林果专用机械等关键技术实践和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及多次实践,最终构建成了种植标准化、水肥一体化、农业机械化、病虫害防治科学化、产品溯源信息化“五化标准”的管理体系,建成“自治区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为达到扶贫先扶智,稳定脱贫,不返贫的目的,他特别注重培训农民掌握红枣种植管理技术,使附近农民尤其在公司就业的贫困户都能初步掌握红枣栽培、灌溉、施肥、修剪、坐果、病虫害防治、全方位精细化管理的红枣种植管理技术。

李鹏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农户在示范基地内边学边干边挣钱。

如今,买提萨依木和妻子都在枣业基地务工,每个月两人收入有5000多元。

像买提萨依木一样,阿日希村大部分村民都在李鹏的枣业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至6000元不等,13年来,李鹏的枣业基地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20万人次。

在李鹏的带领下,原本不懂红枣种植技术的当地农民掌握了技术,不仅在公司务工,也自己种枣当老板,尝到了发展红枣产业带来的甜头。

现在村民的红枣亩产能达到350公斤以上,“策勒红枣”也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20年的11950元,超出全县人均水平千余元。

阿日希村党支部书记麦提沙吾尔·胡达拜尔地说:“李鹏来到阿日希村后,不仅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改善了环境,还通过雇村民在红枣示范基地打工,让村民学会了红枣提质增效的技术,带动大家增收脱贫,共同致富。”

“我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我要让更多兄弟姐妹尝到种红枣的甜头,过上更好的日子。”李鹏对记者说。

发展特色产业群

枣园建起来了,但若一直停留在种红枣、产原枣、卖统货的现状上,红枣产业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李鹏说:“红枣能不能持续种下去,红枣产业有没有前途?我认为:一是优生区发展,非优生区淘汰;二是科学种植,认真管理;三是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四是产品多样,绿色健康,品质至上,优质优价。”

因此,李鹏又在精深加工项目上下功夫,积极筹备项目资金,以实现红枣全产业链的目标。

在新疆扶贫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秋季,李鹏成立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得到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资金支持,他在阿日希村建成了一座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的红枣加工厂。

这是一座7500平方米食品初级加工厂,拥有3条自动化清洗、烘干、分级生产线,5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

按照李鹏的计划,加工厂对外采取代加工、代储存、代销售的模式,帮助策勒县的枣农通过对红枣进行筛选分级、清洗、包装等初加工,提升红枣的附加值。

时任策勒县林业局副局长吐尔洪·加帕说,策勒县2019年有15.86万亩红枣,产量预计达2.9万吨,李鹏的加工厂全力投产后能加工策勒县一半以上符合初加工条件的红枣。

“延伸产业链,才能让更多农民受益。”正如李鹏所说,由他设立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加工、收购、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除初级加工厂外,还有保鲜库19座、暂存红枣场地2万平方米,先后推出沙天红、阿日希等品牌的30种红枣精深加工产品,涵盖初加工高品质原枣、鲜枣、熏枣、烘干枣片系列产品,以及枣泥、枣浆、枣酱、冻干枣片、高品质枣粉、早餐营养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已带动形成区域特色枣产业群。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2018年还获“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第一步,我要种树防风固沙。第二步,我要促进林果业产业化、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农户卖枣难、卖通货的现状,带领大家伙儿脱贫致富。”李鹏说,除了延长红枣加工产业链,还要对接网络销售平台。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对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其中,“三区三州”占比近一半。

中央和省对52个贫困县给予332亿元财政支持,各省财政也对1113个贫困村重点倾斜。

新疆和田地区两万名干部扎在一线,助力5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发展特色养殖业,开办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李鹏开始在直播间里销售阿日希村的红枣。

2020年11月,包括策勒县在内的新疆最后1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对李鹏来说是最大的激励。

他告诉记者:“脱贫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要带他们致富,带他们奔小康。”

于是,他与国家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联系,解决红枣精深加工问题。他又和陕西省北国枣业、江苏省张家港市善岗村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东西部跨区域红枣产业链。

他还一直想为策勒县山区百姓谋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邀请相关专家实地考察了山区的自然条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共同认为在昆仑山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度,可以种出品质好、竞争力强的优质苹果。为此,他到内地苹果主产区、优生区考察学习,引进几万株苹果苗子,开始试种。

当民族团结模范

在策勒县的人口中,98%以上是维吾尔族群众。这些年来,李鹏致力于民族团结,他不仅投资为村里修路、开渠、架桥;还无偿送给当地村民柴火、饲草和洋葱;当村民家里有人生重病时,他还主动帮忙联系乌鲁木齐医院治疗,并解决交通、食宿等费用。

对于贫困家庭,李鹏还会给予特别的帮助。他主动认了亲戚,这5个亲戚都是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

一个亲戚突发心脏病去世,除了日常帮扶外,李鹏还承担了其14岁小女儿凯丽比努尔和她姐姐迪丽努尔的全部学习费用,使她们安心上学,没有后顾之忧。

一个叫雅克甫江·艾山的亲戚,父亲去世多年,他患有严重肾衰竭,连续治疗花了几十万元。李鹏找了两位朋友,一起资助了他15万元,并把他吸收为公司员工。雅克甫江每周需要透析3次,不能到公司上班,李鹏每月发给他500元基本生活费,又给他买了一台电脑,让他在家里开网店,通过销售提成,增加收入。

就读辽宁某大学的穆凯代斯,父亲是残疾人,母亲得了癌症,家庭无力支撑她完成学业。李鹏知道后,让她的父亲到公司就业,每月有3000元收入,并且承担起她全部的上学费用直至大学毕业。

2016年9月,策勒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水开始淹没村民的院落。李鹏明知道这个季节红枣地是绝对不能进水的,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洪水引到自己的枣园,虽然造成红枣裂果、烂果、黑头,直接损失100多万元,但村民的财产利益得到了保护。

他自己投资修的路、修的渠一直与村民共用,还无偿给村里修了两座小桥,送给老百姓7吨多洋葱、1500多车柴火、2万多车饲草,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

2014年村民买买提敏·阿不都热伊木家里着火,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奋不顾身带领大家救火,火很快被扑灭,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当时买买提敏的妻子感动地说:“要不是李鹏及时赶到帮助我们救火,我们的房子就烧光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李鹏向策勒县红十字会捐款15万元。7月,李鹏用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的2万元奖金,购买了山区贫困户10吨土豆,全部送给了阿日希村的贫困户、残疾人。

李鹏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作为一名50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党分忧、为群众解困。带领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

李鹏说:“自从在阿日希村安家落户以后,阿日希村就是我的家。外出办事感觉是出门,事情办完了,就急着快点回去。”

回想起在阿日希村治沙种枣的这十几年,李鹏表示无悔,唯独对不起家中的老父亲。

李鹏是家里的独子,既不能舍弃扶贫济困事业,又需要照顾年迈父亲的晚年生活,他就把90多岁的老父亲从乌鲁木齐接到了阿日希村。

他白天劳动、晚上陪着父亲,给他洗澡、洗衣服,做他喜欢吃的老家饭。

“即使是这样,这里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乌鲁木齐的条件比这里好得多。”李鹏说,他老家有一种规矩,老人七八十岁就再也不能出远门了,怕死在外面,如果发生这种事,会被别人笑话,戳脊梁骨,更何况是从大城市到沙漠里。现在他回想起来都内疚、惭愧。

但老父亲对李鹏说:“我在这里和你在一起,比在哪里都好……”

97岁,老父亲与世长辞。去世前他告诉李鹏:“你是好样的,把我埋在这里,陪着你,看着你。”按照父亲的遗愿,李鹏把父亲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坚守的这片沙漠里。

当地的百姓经常问李鹏:“你这么大年龄,从大城市来到这里,植树、治沙、做产业,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为了什么?”他说:“各民族都是兄弟姐妹、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你们困难,我有责任帮忙。”

还有很多人问:“你也70多岁的人了,要干到什么时候?”

他回答:“我永远不离开这个地方,要把剩下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策勒人民。”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