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稳定。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近日发布《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报告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填补了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发展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是该领域首部蓝皮书。
具有首创意义和鲜明时代性
据了解,蓝皮书共计43万字,分为总报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等“六大保护”现状分析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临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万国威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皮书对于我国全面总结过去十年在儿童保护领域的历史性进步,突破我国下一阶段儿童保护工作的瓶颈障碍,以及推动我国儿童保护政策的优化提质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表示,这是第一部全方位围绕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贯彻落实情况而形成的蓝皮书,毫无疑问具有首创意义。
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蓝皮书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之间的关系。“蓝皮书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突出强调的,也是我国当前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在这一点上它深刻体现出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诸多进步举措是正确的和敏锐的。”万国威说。
“蓝皮书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一年多以来,六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的最新进展以及相关的述评进行总结。”苑宁宁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蓝皮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确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
家庭功能障碍成农村儿童权益保障难点
作为未成年人关爱工作的重要一环,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往往力量薄弱。蓝皮书专门设置一个章节围绕农村儿童的权益保障现状及政策优化研究。万国威表示,农村儿童权益保障是严守我国民生保障底线的重点工作,其意义甚至已经超越单纯的儿童保护领域,而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等重要国计民生议题相联系,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儿童仍然面临着一些重大风险有待纾解,主要集中在家庭去功能化、童年逆境、儿童抑郁情绪及儿童越轨行为等多个领域,急需通过强化政策的针对性部署来加以完善。
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3.7%的农村儿童经常遭受家庭躯体伤害,5.2%的农村儿童经常遭受校园躯体伤害,2.0%的农村儿童可能已经罹患重度抑郁症。万国威认为,通过蓝皮书可以看出,以留守、单亲、丧亲为代表的家庭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儿童权益保障的重大威胁,这是儿童保护工作中亟需破解的深层次难点。
防控性侵已形成规范体系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60553人,同比上升5.69%,其中对性侵犯罪提起公诉27851人。
从世界范围看,研究发现,世界上每8名儿童中就有1人(12.7%)在18岁前遭受过性侵害。由此可见,防控性侵害已成为世界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重要一环。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的提升,针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法律防控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预防、打击与保护相结合的规定体系。“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诸多法律规定涉及防控性侵害未成年人。作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们已经形成了防控性侵害未成年人的规范体系。”苑宁宁表示。
此外,结合近些年我国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的案件,蓝皮书也指出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最近几年,针对男童的性侵害行为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增长。蓝皮书提出性侵害未成年人行为实行无性别差异入罪化的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防控的力度和全面性。”苑宁宁说。(丁亦鑫)
[ 责编:丛芳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