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姜东良 梁平妮
□ 本报通讯员 陈卓娅
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抓实“一个平台、四个关键、两支队伍”为突破口,坚持全域统筹,持续发力,不断完善“1+4+2”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擦亮济宁“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将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宁法治济宁建设,持续完善‘和为贵’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网格化精准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济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国洲说。
一个平台实现事心双解
济宁强化整合资源、突出系统治理,聚力打造市县乡三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化解,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市县乡三级全部成立规范化、实体化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中心挂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牌子,推进政务热线服务中心、公安网警支队、互联网信息中心等部门深度融合,构建起“1+3+3”架构的“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体系,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按照“重点部门集中常驻、一般部门轮流入驻、涉事部门随叫随到”原则,推进信访、法院、司法、公安、住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入驻,集信访、调解、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功能于一体,“一个窗口”受理群众诉求,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
围绕“事心双解、群众满意”,将线上线下的群众诉求全部纳入一个平台,建立群众诉求网上分流转办、部门限时办结、全程督办回访的闭环运转流程。突出首问负责、监测预警、会商研判等机制,采取现场办理、联合调处、跟踪督办等方式,统筹压实各方责任。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群众诉求278.98万件(次),按时办结率达到99.97%。
四个关键夯实平安根基
济宁通过抓好诉源治理、强化命案防控、深化区域协作、提升群众满意度四个关键,落实落细精准治理,夯实平安建设根基,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将诉源治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工作大局。济宁市委政法委统筹谋划推进,政法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信访、人社、住建等部门各司其责,聚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行红黄牌警示制度,实行月通报月排名,对诉源治理工作落后、连续3次红牌警示的,依纪依规进行约谈。今年1月至11月,全市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同比下降14.83%。
强化命案防控,整合村“两委”成员、警务助理、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广泛搜集各类“民转刑”苗头线索,加强邻里劝导和情绪疏导,坚决防止矛盾纠纷升级恶化。今年以来,济宁命案发生数同比下降54.29%。
坚持“和为贵”理念,持续抓好鲁苏边界微山湖地区平安稳定工作,济宁、徐州两市及接边6县区共同维护打造了连续20年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纠纷和严重治安问题的和谐稳定局面。今年11月,两市共同签订《关于鲁苏边界微山湖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协作框架协议》,推动双方在打击违法犯罪、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沟通协作不断向常态化、深层次发展。
实行群众诉求日统计、周分析、月通报,定期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出具“体检报告”,对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下发提醒函,全力解决群众诉求。今年以来,济宁群众诉求办理回访满意率达到98.54%;上半年,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接警数同比分别下降35.32%、9.48%。
两支队伍源头定分止争
济宁不断加强网格员和调解员队伍建设,将“和为贵”理念与基层社会治理、人民调解相结合,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镇街——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格架构基础上,创新实行“微网格”治理,全市共划分微网格57704个,明确微网格员59948名。探索开展“社区工作者定点网格”试点工作,推进专职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待遇和工作“双融合”。推进综治网格、警务网格、城管网格、创城网格一体化服务管理,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持续加强网格员日常巡查走访,上报网格事项1361.2万条。
同时,整合“和为贵”调解员队伍,以行业部门专家、“两代表一委员”、政法干警、法律顾问等为骨干,鼓励新乡贤、“五老人员”等加入,组建“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纠纷专业调解团队+N类专门调解团队+儒学顾问”的“3+N+1”调解队伍。全市建立“和为贵”调解室4711个,实现村居全覆盖,选配调解员18623人,今年以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20070件,调解成功19928件,成功率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