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警惕“帮忙资金”帮倒忙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整体欠佳,投资者低迷的情绪给新基金产品的发行造成了困难,也给老基金产品带来了巨大的赎回压力。在此背景下,...

  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整体欠佳,投资者低迷的情绪给新基金产品的发行造成了困难,也给老基金产品带来了巨大的赎回压力。在此背景下,基金市场再现“帮忙资金”的魅影。

  日前,一只踩着“及格线”成立的混合型债券基金,在合同生效7天后就遭遇大额赎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从2亿元的规模跌落成不到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与之相伴的还有净值和收益率的大幅波动。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合约,该基金C类基金份额不收取申购费,且对持续持有期超过7日的投资者不收取赎回费,大额资金“抓着”满足“0申购费0赎回费”的时间点闪进闪退,引发市场投资者质疑。

  实际上,“帮忙资金”在基金业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是指基金公司通过自己的“路子”寻求外部资金申购旗下产品,用于帮助新基金产品达到成立的募集规模,或是帮助“迷你基金”产品“保壳”。

  在部分基金公司眼中,“帮忙资金”的确可以帮上忙。比如,在今年市场整体表现较弱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募集较难,“帮忙资金”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新发产品达到2亿元最低规模的底线可谓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保证其有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发挥出对基金市场的稳定作用。对于那些濒临“清盘”的“迷你基金”产品而言,“帮忙资金”更有雪中送炭之意,可以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但“帮忙资金”真有那么美好吗?从上述案例来看,“帮忙资金”虽然为基金公司披上了一层保护膜,但一旦资金撤走,保护膜“破裂”,最后往往只会剩下一地鸡毛。此类行为对市场平稳发展也会造成一定隐患。首先,“帮忙资金”造成了市场繁荣的假象,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形成干扰,涉嫌损害投资者的权益;其次,这类资金很难在单一产品上停留太长时间,开放赎回后便会离场,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基金经理的投资、建仓操作,对于基金稳定性也会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当初保成立的基金很可能会沦为“迷你基金”,最终仍难逃清盘的结局。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帮忙资金”,基金公司不仅要想方设法对其减免申购赎回费,更要给资金的提供方一定的收益,而这些钱通常会来自于基金公司的运营资金。原本可以用于加强公司资产配置和投研能力建设的资金,却被用到了请“资金外援”上,这本身就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由此看来,“帮忙资金”不仅帮不上大忙,还有可能帮了倒忙。基金公司与其费尽心思在引入“帮忙资金”上下功夫,还真不如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强化自身的投研能力上,用真金白银的回报提升投资者的信任度,到时自然不愁资金的流入。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于此类现象的监督管理,增大惩处力度,莫让其影响到基金业的稳健发展。

  马春阳

[ 责编:丁玉冰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