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洁
□ 本报通讯员 刘瑾
“打官司最怕鉴定,费时、费力、费事,最主要的是一旦遇到这些法律之外的专业性问题我就成了‘门外汉’。”此前,到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开庭的律师王楠听说自己的案子必须经过司法鉴定程序,不由皱起了眉头。不过,王楠的眉头并没有皱很久,因为她拿到了北京法院发布的鉴定“宝典”。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为疏通委托司法鉴定中的“堵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法院花大力气啃“硬骨头”,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发布委托司法鉴定规范指引,让诉讼“小白”也能“秒懂”司法鉴定那些事。在此基础上,北京法院又主动应对疫情影响,高效开展远程“云鉴定”,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解决难题,并创新探索了“诉前鉴定”程序,帮助百姓“无讼”化解多年纠纷,成功让司法鉴定这个曾经的诉讼难题不再难。
《指南》在手
司法鉴定不走“弯路”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鉴定工作专业性极强,通常涉及法院、机构、当事人等多方主体,法院委托难、机构退案多、鉴定周期长、当事人往返跑等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诉讼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对此,司法鉴定人王三义深有感触:“鉴定评估专业性强,法律法规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规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当事人往往申请的鉴定事项五花八门,法院委托也没有依据可以参考,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后经常会因为鉴定材料不全、鉴定事项不明确等原因,不得不中止鉴定或退回案件。”
如何让司法鉴定更加规范有序、便捷高效?这成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下定决心要解决的实事项目。近两年来,北京高院主动邀请市司法局和相关行业协会深入探讨,精心筹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编写统一申请、委托和受理尺度的规范化指引,分两批向社会发布了《委托鉴定评估规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记者注意到,《指南》聚焦人身损害、婚姻家庭、合同类纠纷等常见诉讼中经常遇到的法医临床、文件手印、房地产、资产和建设工程五大类鉴定事项、57小项司法鉴定类别,涵盖法院95%以上的委托鉴定案件类型。通过明确具体含义、技术标准、材料要求等,“手把手”指导当事人如何提起鉴定申请、确定委托事项、准备鉴定材料,俨然就是条目清晰、操作性强的委托鉴定“工具书”。
王楠对记者说:“北京法院发布的《指南》太及时了,我第一时间就收藏到了手机里,这以后就是我的办案‘随身宝’。”
据了解,《指南》发布后,北京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案件审查平均周期从原来的31.5日缩短至12.8日,委托成功率由71.3%上升至91.8%,显著提升了办案效率。鉴定人审查受理时间也由平均6.5日缩短至2.6日,一次性审查通过比例显著提升。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齐玫表示,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针对诉讼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配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成功打造了司法鉴定的“北京样板”。
北京市人大代表、律师协会副会长马慧娟评价说,北京高院汇聚鉴定评估共同体中的多方力量相继发布两批《指南》,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让人民满意的“司法答卷”,正是优化营商环境、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体现。
远程云鉴定
足不出户解决难题
“法官,按照现在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申请鉴定的案子还能现场勘验吗?”发问的是某公司负责人张先生。
此前,张先生公司租用某酒店地下室作为仓库,却因酒店起火遭受财产损失,为此诉至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阶段,原告提出物品损失的评估申请,却恰逢疫情来袭,员工居家办公,鉴定工作面临停滞可能,张先生心急如焚。
“您放心,我们已经协调专业机构,会及时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在双方见证下,对物品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海淀法院诉服部门法官石晓倩的回答自信有力。
果然,在海淀法院精心组织下,仅用1.5个工作日,法院就通过“云鉴定”方式完成了全部现场清点工作。几天后,当海淀法院通过线上方式将评估报告发送给原告时,张先生感慨地说:“没想到法院疫情期间‘不打烊’,把为企业纾困解难放心上!”
记者了解到,2022年,在北京高院指导下,海淀法院在全流程线上“规范审查-签收材料-确定机构-办理委托-节点管理-收取文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鉴定管理人机制,探索并规范各类“云鉴定”方式。“云鉴定”方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海淀法院为例,2022年,该院共成功组织103次各类型“云鉴定”,在疫情期间不仅有效避免了人员聚集,更严格控制了鉴定程序的整体用时。
鉴定+调解
提速降费定分止争
2022年3月,闫某受王某雇佣负责农村二层房屋砌砖工作,在搬运砖包过程中,因砖包突然坍塌,闫某从一层房顶摔下受伤。此后,因双方对赔偿金额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闫某一纸诉状将雇主告到法院,并提出伤残等级鉴定。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闫某意外受伤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急需获得赔偿以解燃眉之急。
“鉴定这么复杂,到底需要提交什么鉴定材料啊?”正当闫某一筹莫展时,平谷区人民法院立案法官递上的一本《指南》让他眼前一亮。就这样,在专职鉴定调解团队全面指导、高效委托、快速启动和有力协调下,闫某仅在15天内便收到了专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调解员依据这份有力的证据,积极说服雇主进行赔偿,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并当庭履行。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北京多家法院都在积极探索诉前鉴定机制,将司法鉴定与多元调解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平谷法院共启动诉前鉴定案件232件,鉴定评估周期提速约21%,近30%的案件在诉前得以实质性化解,切实让涉及司法鉴定的案件“难度降下来、速度快起来、费用省下来”,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双玉说:“诉讼服务无止境,司法为民无终点。北京法院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解决诉讼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以破解审判实践中的‘硬骨头’为突破点,以构建多方联动、深度融合‘新模式’为着力点,形成管根本、利长远的常态长效机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