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林楠特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6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另据了解,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检察机关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共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269起,合计罚款2000余万元。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指标怎样确定、改善效果好不好,都需要借助环境监测数据评判。环境监测数据一旦失真,不仅会耽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最佳时机,也会增加治理成本,给环保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保护法特别明确了有关单位应当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禁止弄虚作假。环境监测弄虚作假也被纳入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重拳打击。
数据真实准确是环境监测的底线,也是生命线。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控设备联网,同时需要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为确保自动监控发挥实效,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持续开展专项行动,重拳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排污单位顶风造假,且手段隐蔽。
此次公开的6起典型案例,既有私设暗管,稀释排向水质自动采样器的废水以达到“合格”目的;也有将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头插在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排污管中企图蒙混过关。这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经济利益,想方设法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性质恶劣,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有关部门及时查处并予以公布,体现了对数据作假零容忍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对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也为其他别有用心者敲响警钟:务必守住监测数据“真实”底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企业要想有长远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越生态保护红线。期待相关部门持续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既“打假”也“保真”,严守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为人民群众守好环保安全线。
上一篇:每次出任务最怕的就是失去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