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陈畅、李政葳
当前,全球新一轮技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为政法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近日,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举行。在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数字政法分论坛上,业界人士围绕“智治赋能政法工作现代化”主题建言献策。
当“法治”遇上“数智”,如何实现政法协同“智”“治”?如何推进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如何强化数字化诉源治理?如何加强网络安全防控?在这场头脑风暴的前沿论坛上,一系列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数字技术持续赋能政法智能化建设
“办案数据和电子卷宗一次录入、多部门使用,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办理、办案流程再造。”当前,福建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通过线上协同流转刑事案件(电子卷宗)7.2万件,协同办案流程17.8万次。
福建省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孕育地、发源地。近年来,福建政法部门聚焦数字赋能,也是全国政法系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缩影。近年来,信息技术与政法工作的深度融合,创新执法办案模式,提升执法司法监督效能,助力建设公正、权威、高效的社会主义执法司法制度。
“电子卷宗自动编目、裁判文书自动生成、裁判文书智能纠错、庭审智能语言识别、庭审活动视频智能巡查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减少法官案头事务性工作30%以上,提高庭审效率20%以上。”论坛上,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智慧司法”技术总师许建峰,分享了人工智能带给审判执行工作的种种利好。他认为,政法系统要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提升为更大的知识量,把分散的智能综合提升为更加综合的智能,更好地服务于政法工作建设。
去年5月份,最高法发布了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司法效率、增强司法协同能力、服务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典型场景应用方向。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孙福辉以“电子送达”为例说:“电子文件一直存在易被篡改问题。但把‘电子送达’的文书存到区块链上,便解决了易篡改、不被信任的问题。”
“检察信息化经历了信息检务、网络检务、电子检务、智慧检务等阶段,目前正在走向数字检察。数字应用在司法办案、法律监督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钟福雄说。
福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王锡章分享了当地数字警务的建设经验。通过建设“e体+智慧赋能体系”,推动了一批大数据平台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此外,还通过“数字公安”新引擎,针对数字应用资源较散较杂、基础应用难、要素管控乱等问题,打造了市县派出所三级共用的警务中台,持续深入推进数字法治建设。
智慧政务传递法治温度、推进社会治理
“我们要打造面向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的协同智治体系。可以把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看作是高度复杂的有机智能体,要让‘机器’来帮助我们推动社会治理。”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周凯这样说。
近年来,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完善跨域网上立案服务,司法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更多充满科技感的便民措施,传递法治温度。
比如,福建公安推动386项公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入驻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推动36项公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省内通办”,8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其中,泉州173项公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中,有169项实现“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占比达97.7%。
莆田大力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基层治理平台,将全市重新划分为1万多网格、13万多单元,创新“市—县区—镇街—村居—网格—单元”六级治理模式,通过集信息汇总、预警监测、数据分析、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大数据云平台,实现一体化调度、穿透式指挥。
厦门市司法局构建“实体+热线+网络”三大便民法律服务平台,建成集网络法律咨询、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及预约分流指派、法律服务业务办理引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市级“12348厦门法网”。
有统计显示,福建省政法各单位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赋能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累计)建成应用各类信息化系统174个,并通过应用系统或小程序App推出396项便民服务措施。在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周凯还建议,可通过大量已建成的传感器,对社会风险进行多元、多模态的数据融合分析。比如,城中村存在大量群居现象、诸多隐藏违法犯罪行为、特殊人群精准关爱需求等,都可以通过应用各类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事实上,社会治理覆盖范围非常广,大量场景‘呼唤’新技术去赋能。”周凯说。
打造数据安全体系,筑牢数字安全防线
数字中国建设高速发展,伴生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内鬼’防不胜防,主动或被动造成数据泄露;二是物联网设备被攻击,可能面临关键证据被修改获删除的风险,加大案件侦办难度;三是网络犯罪花样百出,人工智能伪造语音、视频,甚至编写钓鱼邮件和木马。”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认为,网络安全是数字政法建设的底线,必须为数字政法构筑坚实的网络安全底座。
当前,数据资源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安全风险也从传统的防攻击、防泄露等不断衍生。针对数据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局长王瑛玮做了以下归纳——数据基础设施面临网络攻击威胁、数据安全保护存在短板弱项、大数据分析应用安全风险凸显、数据领域违法犯罪活动高发。
为加强智能时代数据安全保护,王瑛玮建议,网络运营者、数据处理者要依法履行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统筹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和数据安全保护工作,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和保护义务,不断提高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公安机关也将持续加强数据安全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相关单位落实数据安全相关保护措施,建立完善数据安全监测体系,提高数据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数据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针对“内鬼”问题,齐向东认为,这一乱象实际上是权限的滥用、盗用问题,也就是信任问题。可通过零信任体系,对主体身份的动态授权管理和访问活动的持续信任评估,对“三员”权限和操作行为的精细化管理,为数据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此外,建立纵深防御的安全体系,构建起多层的、异构的网络安全防线,通过体系内安全产品的支持与配合,更有效地将安全威胁抵挡在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还建议,要构筑数智政法安全可信新生态。“政法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一定要用安全可信的产品服务,要按照‘可信’来构建信息系统,保证政法系统像人的健康一样,有免疫器官、免疫能力。”沈昌祥说。
[ 责编:王一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