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辉 周孝清
□ 本报通讯员 李凤
江西省首家涉外法庭3月3日在南昌市南昌县人民法院小蓝法庭正式成立。此后,在南昌县,诉讼标的额2000万元以下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将由该法庭集中审理。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涉外法庭看到,诉讼服务中心、高清科技法庭、涉外民商事调解室、涉外审判法庭、在线调解室等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据了解,积极开展一站式多元解纷,集中审理辖区内涉外民商事纠纷是该庭一个显著特色;搭建“域外当事人诉服平台”,构建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形成“海内海外联动调解、线上线下多元共治”的多元化解纷格局也是该庭的重要工作之一。
组建专业团队
适应涉外审判工作特点
“涉外审判专业化势在必行。”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涉外法庭庭长万全奏谈及,南昌县的外资企业、外贸经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小蓝经开区,进一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南昌县的迫切需求。
作为赣鄱首府首县,南昌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小蓝法庭所在的小蓝经开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外资企业和外贸经营企业,同时南邻南昌向塘国际陆港,区位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底,南昌县有外资企业125家,取得外贸进出口备案权的外贸经营企业766家。
“所以,积极探索新时代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新模式,南昌县是个重要的践行地。”万全奏说。
为适应涉外审判工作特点,南昌县法院打造了一支专业化涉外审判团队,遴选具有国际私法、国际民商法、涉外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涉外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较高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组建专业审判团队。
万全奏介绍说,庭里办理涉外案员额法官均有英语六级水平,大部分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英文口语沟通水平。
南昌县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俊欣表示,设立专门的涉外法庭就是要从专业化审判入手,切实提升涉外司法服务水平。
统一裁判标准
推动形成类案同判机制
“涉外法庭的成立首先解决的就是统一涉外案件裁判标准。”万全奏称,涉外法庭成立后,涉外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推动类案同判是重要工作之一。
以往,发生诉讼纠纷,涉外企业面临起诉地方相对较远的问题。“按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的管辖规定,他们需要到中级法院诉讼。涉外法庭成立后,涉外企业不仅可以就近起诉及咨询,而且还可提前约定由涉外法庭诉讼管辖。”万全奏介绍说,2022年11月15日,最高法发布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标准及归口办理的通知,明确江西基层法院管辖诉讼标的额2000万元以下涉外民商事案件,且明确要求涉外民商事案件由专门的审判庭或合议庭审理,推动大部分涉外民商事案件下沉至基层法院,形成以“专门审判机构、专业审判人员”为特征的专业化涉外审判格局。设立专门的涉外法庭是落实最高法对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机制改革的需要。
“有了涉外法庭,涉外企业以后再遇到涉外纠纷时,在‘家门口’就能进行诉讼了,不必因为管辖法庭不同而到处跑了。”江西五十铃发动机有限公司的日籍高管、副总经理伊藤淳说。
搭建诉服平台
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据介绍,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涉外法庭将积极构建涉外民商事纠纷智慧审判机制。
今年1月,某涉外企业来到小蓝法庭,诉请法院判令被告某公司支付拖欠的货款及违约金。
收到起诉材料,立案法官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组织双方开展诉前调解。专职调解员付启华在法官指导下,经过与当事人数次电话沟通、两轮当面调解,顺利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该案从收案到调解结案,仅用时9天。
“合理运用诉前调解方式,在取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进入诉前调解,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用。”付启华说。
“在现有智慧法院平台基础上,我们会建设完善域外当事人诉讼服务平台,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在涉外审判领域应用,为跨境诉讼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指引、查询、登记立案、在线送达、在线调解、证据交换、在线庭审等全流程线上服务,不断提升涉外审判和涉外诉讼服务信息化水平。”万全奏表示。
不仅如此,南昌县法院还构建了诉讼与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涉外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联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西省委员会,在涉外法庭设立“江西省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南昌县(小蓝经开区)工作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江西办事处(小蓝经开区)工作室”。
此外,该庭还将探索与侨联、台联共同设立“涉侨诉调工作室”“涉台诉调工作室”,广泛吸纳侨胞、台胞为涉侨、涉台纠纷调解员,积极构建“海内海外联动调解、线上线下多元共治”的涉侨、涉台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我们就是要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扎实做好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新模式。”南昌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廖溢爱表示。
“涉外法庭将对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起到助力作用,希望涉外法庭可以打造成为南昌县(小蓝经开区)一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亮眼名片,吸引更多外商在此投资发展。”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姜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