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青山之魂

□ 李宁重回四川省雷马屏监狱看一看,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流年婉转,岁月如歌,距离20世纪末我到雷马屏监狱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

□ 李宁

重回四川省雷马屏监狱看一看,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流年婉转,岁月如歌,距离20世纪末我到雷马屏监狱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四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二十四年,很长,长到足以让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二十四年,又很短,短到仿佛一回眸、一眨眼、一瞬间。

1999年3月,那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季节,我在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工作时,第一次踏上素有“难于上青天”之称的蜀道,前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西宁镇的雷马屏监狱采访。那是一次空前的心灵净化和精神升华之旅。在雷马屏采访三日,我被新老几代干警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事迹和精神所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以热泪和激情交织写下了长篇通讯《青山不寂寞》。这篇文章在《法制日报》(2020年8月1日更名为《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后,在全国监狱系统尤其是四川省监狱系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监狱干警曾给我写信分享他们的读后感,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也令我更加感到身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无上光荣和自豪。二十多年过去了,许多的人和事渐渐地淡忘了,而雷马屏之行之于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并成为我不可多得的宝贵人生财富。不久前,我写下了《我与雷马屏监狱的情缘》一文,追忆了当年采访的点点滴滴。这篇文章和当年采写的通讯《青山不寂寞》经《监狱记忆》公众号首推、《四川监狱》杂志和《雷马屏监狱》公众号转载,上了当天的“今日头条”热搜,令我在惊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如此神速的同时,再次深信在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总有一些人令我们感动,也总有一些事令我们泪流满面”。

终于,在疫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我再次踏上了探访雷马屏监狱之路。我期待,重回雷马屏监狱旧址,到“第五大队”那一片茵茵向阳、草木萋萋的坡地再次去凭吊长眠的忠魂,怀念不朽的逝者,追寻那厚重的历史沉淀和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我更加期待,到峨眉山脚下的新雷马屏监狱见证整体搬迁后雷马屏监狱干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薪火相传、勇毅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践行新时代新使命所谱写的壮美华章。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陵园犹在,忠魂不朽。共和国没有忘记长眠于此的为新中国的监狱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几代监狱干警。如今,雷马屏监狱民警陵园整修一新,以更加庄重肃穆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间四月,大野芳菲,春意盎然,青山秀水的巴蜀大地万物繁盛,香飘云海。抵达四川的第一天,我们从成都乘车经峨眉山,前往位于川滇交界小凉山深处,地跨雷波、马边、屏山三县的雷马屏监狱旧址。沿途数百公里的高速公路依山环绕,蜿蜒平坦,比起二十多年前崎岖不平、颠簸不已的山路已是天堑变通途。放眼望去,昔日道路一侧荒芜萧疏的“万仞高山”如今已然树木葱茏,满目青翠,而靠近“深崖绝地”“步步惊心”的道路另一侧则安装上了坚固整齐的金属安全护栏,为过往车辆和行人平添了一道安全屏障。尽管临近目的地仍有几十公里山路尚未修通,但之于二十多年前的“蜀道之难”也实属小巫见大巫了。

到达雷马屏监狱旧址的第二天。清晨,蒙蒙细雨如绸缎般轻柔拂面,缕缕云雾在崇山峻岭间缓缓缠绕,清新的空气甘甜清冽,沁人心脾,一如二十四年前那个三月的春日。

我们首先来到距离雷马屏监狱场部旧址一公里开外的民警陵园。我们看到,五指山下,金沙江畔,那片青青郁郁的坡地上,绿树红墙的掩映中,曾经被尊称为“第五大队”的雷马屏监狱民警陵园经过总体修缮,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新建的陵园大门巍然耸立,黑色的巨幅牌匾上,“四川省雷马屏监狱民警陵园”几个大字赫然入目,大门左右两块深红色的楹联上分别镌刻着“挥师荡敌下西南创业建狱扎凉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白色悼文。进入陵园大门,缓步沿台阶拾级而上,举目望去,新修的几十级黑色台阶代替了昔日的羊肠小道,更增添了几许凝重肃穆的气氛;苍松翠柏鲜花丛中,共有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革命烈士和因公殉职干警等共400余名英灵长眠于此。一列列、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黑色墓碑比肩而立,仿佛威武挺立的士兵,默默无语,却在向我们娓娓讲述着雷马屏监狱厚重的历史。1952年建狱以来,许多为监狱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热血和生命的监狱干警永远地长眠在了他们所挚爱的这片土地。为了永远地缅怀和纪念先行者,并教育后人不忘历史,继承和发扬前辈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雷马屏监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规划修建民警陵园。建园之初,这里条件和设施简陋,没有大门和围墙,随日月风蚀许多墓碑年久失修,字迹模糊难辨,还有的墓碑被丛生的树木挤裂,有失庄重肃穆。1987年,监狱对陵园进行了首次修缮,扩大了面积,绿化了环境,规范了安葬。2004年,监狱党委制定了“拯救陵园”方案,专门拨出经费,对陵园进行全面彻底修缮和扩建。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不仅修建了两座陵园大门、796米的红色围墙、264米的台阶、两座纪念亭、1.2公里的园内道路以及周边道路,绿化了园内环境1.8万平方米,而且整修了400余座坟墓,更换了300多块大理石墓碑,重新篆刻了碑文。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飘飞的雨丝中,我们一行人手捧鲜花,在一座座庄严的墓碑前驻足停留,鞠躬致哀,凭吊长眠的忠魂,追忆不朽的逝者。24年前,我在这里瞻仰了老红军陈明道、老战士成桂森,革命烈士李川、韩成祥、韩大奎、罗体文,以及因公牺牲的青年干警郑建华、严姜宁、刘昌龙、杨雷、王跃辉、李云、周远华等同志的墓碑,记住了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并被他们的事迹所深深震撼和感动。24年后的今天,我再次站在了他们的墓前,感到一切既如此熟悉又有些许陌生。熟悉的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早已植入了我的生命记忆;陌生的是陵园的环境已大为改观,今非昔比。历经岁月的风霜,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忠魂犹在,日月可鉴,万古长青。他们的精神已融入了背后的高高青山和脚下的潺潺绿水,注入了每一名雷马屏监狱干警的基因和血脉,生生不息,永世流传。如今,雷马屏民警陵园不仅成为对后代进行艰苦创业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而且连同监狱场部旧址于2022年12月被四川省司法厅列入“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搬迁至峨眉山新址后,监狱每年都要开启寻根溯源之旅,组织新入职的青年干警到陵园瞻仰凭吊,在前辈的墓前举行入警仪式,接受传统教育,传承红色血脉。清明时节,前来祭奠和缅怀的监狱干警和中小学生更是一行行一列列,络绎不绝。今年的清明节期间,监狱组织30余名青年干警回到监狱旧址,开展了以“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 重走四川监狱创业路”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那一天,青年干警们在陵园聆听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后,又徒步几十公里,沿着老一辈监狱干警曾经奋斗的足迹,爬山头,走土路,寻遗迹,“打卡”场部机关、沙沱电站、原桂花大队严管队、马湖大队旧址和马湖303中队旧址等地,汲取精神营养,赓续红色血脉。活动结束后,年轻人座谈了收获体会,纷纷表达了他们继承先辈遗志,接续奋斗前行的决心和愿望。

在这里,我听到了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是革命烈士韩成祥的后代千里寻亲认祖的故事,一个是雷马屏监狱旧址和民警陵园守护人路远的故事。

韩成祥烈士的事迹雷马屏人耳熟能详,有口皆碑。韩成祥烈士,祖籍河北省涉县,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华北平原打到大别山区,多次荣立战功。西南解放后,他又随部队挺进凉山,成为雷马屏农场干警队伍中的一员。1956年6月26日,在雷马屏农场平息反动奴隶主武装叛乱的那场战斗中,韩成祥担任武装班班长,为掩护战友突围,胸部中弹,英勇牺牲。牺牲前一刻,他从衣袋里掏出鲜血尽染的200元钱,托付战友转交给远在河北老家的未婚妻,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32岁,被雷波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革命烈士。韩成祥自到雷马屏农场工作后就与远在河北老家的亲人失去了联系,他的母亲去世前,将其弟弟韩成功的二女儿韩花荣过继给了他,而他直至牺牲一直与这个女儿未曾谋面。自1956年与亲人失去联系后,在长达63年的时间里,韩成祥烈士的后人一刻也没有放弃寻找亲人的信念。2019年,在八路军129师纪念馆工作的韩成祥的外孙女王鑫从一篇报道中得知了外公韩成祥的事迹,立即联系雷马屏监狱,表达了寻亲认祖的迫切愿望。监狱党委当即决定邀请烈士亲属于当年6月26日,也就是韩成祥烈士牺牲63年纪念日这一天到雷马屏民警陵园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2019年6月26日中午,在监狱领导和干警的陪同下,韩成祥烈士的女儿韩花荣、侄女韩金鱼、韩梅花,外孙王斌、外孙女王鑫一行千里迢迢从河北到达陵园。苍天不负有心人,63年后的今天,韩成祥烈士的后人终于跨越时空的阻隔找到了亲人曾经英勇战斗并献出宝贵生命的第二故乡,来到了他的长眠之地。按照家乡的习俗,一家人在墓碑前撒上了一捧不远千里从家乡带来的黄土,倒上了一缕故乡的清泉,敬上了一壶老家的烈酒,寄托心中的绵绵哀思。尽管与父亲韩成祥从未谋面,但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早已令韩花荣泣不成声。她边用方巾擦拭着父亲的墓碑边哽咽着说:“父亲,女儿今天带着儿孙们来看您了。”外孙女王鑫则含泪在外公韩成祥的墓前,代表全家倾诉了六十多年来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并对雷马屏监狱善待、守护烈士忠魂的义举深表敬意和感谢。当庄严的《献花曲》缓缓响起,烈士遗属和十余名青年干警将写有“沉痛悼念”挽联的花圈和鲜花敬献到烈士墓前,行三鞠躬礼,退休干警代文全现场讲述了韩成祥烈士的英勇事迹,政治处主任徐尚全代表监狱党委宣读了祭文,并号召大家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忠诚奉献的精神,为雷马屏监狱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青年干警们在烈士的墓前庄严地举起右拳重温了入警誓词。

这是一段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佳话,一段寻根问祖、续写红色家谱的佳话。63年的寻亲之路虽然漫长坎坷,但韩成祥烈士的后人从未放弃,终于等来了梦牵魂绕、骨肉团圆的这一天。我不禁为他们的这一份坚定和执着所感动,更对雷马屏监狱对烈士的尊敬、爱戴之情、之举心怀敬意。韩成祥烈士可以含笑九泉了。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路远,是雷马屏监狱老革命路喜忠的儿子,用雷马屏人的话说是标准的“雷二代”。父亲路喜忠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中多次负伤,至今他的肩背处仍残留着一块弹片没有取出。1952年他率领内江支队一个中队进驻雷马屏农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头上安营扎寨,开辟了雷马屏农场艰苦创业的最初篇章。在1956年的一场平叛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中队干警与叛匪浴血奋战7天,终于击退了叛匪的围困,保护了国家财产和200多名罪犯的生命安全,实现了为战友李川烈士报仇的誓言,1957年被四川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一等功。

路远在雷马屏出生、长大,先后在茶厂、供电所等监狱企业工作,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最基层平凡的岗位上勤恳踏实敬业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然而,他的独特和闪光之处并不在于他是老革命的后代,也不在于他曾经获得过诸多荣誉和数枚奖章,而在于监狱整体搬迁至峨眉山新址后,他肩负监狱党委的重托,受命原地留守,甘当监狱场部旧址和民警陵园的守护人。十几个春秋过去了,他恪尽职守,默默奉献,至今没有离开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根据四川省监狱布局调整部署,2010年8月雷马屏监狱彻底结束近60年在大山深处关押改造罪犯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人“走出大山”“下山进城”“进城读书”的梦想。监狱虽然搬走了,但是老基地旧址搬不走,监狱民警陵园搬不走,雷马屏监狱的根和魂还在这里。路远自觉自愿地选择留下,承担起留守职责,为监狱党委分忧。场部旧址的看护维修,几十名留守人员的照护管理,更重要的是监狱民警陵园的守护修缮,大事小情他一肩挑起,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路远深知陵园是雷马屏监狱无可估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继承先辈遗志、传承雷马屏精神、激励后代接续奋斗具有特殊意义,深深融入血液的红色基因告诉他,留在这里守护和陪伴既是监狱党委的信任和重托,更是作为第二代雷马屏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隔两天他就要到陵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拔一拔丛生的杂草,清一清飘落的树叶,擦一擦墓碑上的尘土,查一查有没有山火和人为破坏的隐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陵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了他的足迹,长眠于陵园的400多位逝者的生平他都了然于心。每年的清明时节,许多青少年来到陵园祭扫,他自告奋勇担任志愿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讲述雷马屏监狱老一辈干警艰苦创业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父辈的家庭教育和影响使他对物质生活所求甚少,知足常乐,当监狱绝大部分干警职工十几年前就已搬到繁华的峨眉山市,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时,他仍坚守在大山深处,和妻子至今还住在监狱场部旧址当年武警中队陈旧废弃的营房内一处狭小简陋、仅有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他的老父亲远在峨眉山市,今年已96岁高龄,疾病缠身,疫情3年多来几度病危住院,他只能隔几周利用周末驾车四五个小时匆匆前去探望又匆匆返回。不是他不尽儿子的孝道,而是老基地和陵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令他难以割舍,放心不下。当面对“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坚守”的问题时,这个憨厚朴实、不善言辞的汉子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质朴无华、掷地有声:“这里是雷马屏监狱的根,永远都不能丢,时刻都要有人守护。监狱党委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工作做好,把我们的根守住、守好,完整无损地留给后人。”

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令我心潮难平,感慨万千。如果说几十年前老红军陈明道、老战士成桂森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将自己美好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雷马屏的事迹感动了几代人,那么,路远的故事则更加令我肃然起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当雷马屏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可以过上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的时候,路远,这个老革命的后代,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大山深处坚守,而且积极乐观,没有抱怨,没有攀比,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陪伴着绿水青山故土忠魂,默默地忠诚守护。他是平凡的,最基层的岗位,最琐碎的工作,唯其平凡愈显伟大;他又是不平凡的,肩负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十余年扎根深山,坚忍执着,独守寂寞,无怨无悔,尤为难能可贵。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运的安排是一种客观的无奈,但是,他为了履行一份庄严的承诺,做到了坚守,一坚守就是十几年,而且还要继续坚守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情怀和奉献。

那一天,春日暖阳,和风拂面,当我们乘坐的车即将离去时,我看见,路远站在原地在向我们挥手告别,脸上依然带着不变的微笑。我在心底由衷地为他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灵秀峨眉山,红色雷马屏。雷马屏人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了他们的血脉。厚重的红色文化为雷马屏监狱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底色,以“山之魂”为标志的红色文化传承是推动监狱接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走出云雾缭绕的小凉山,我们来到钟灵毓秀的峨眉山。在距峨眉山市不远,有一座小镇——符溪镇,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因曾经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文物而远近闻名。近年来,依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湿地慢游经济,符溪镇已成为一座风景秀丽的生态宜居小镇。

乘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东风和监狱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2000年,雷马屏监狱启动布局调整,先后七易其址,最终选定在峨眉山市符溪镇建设新监狱。新监狱占地329亩,2009年2月破土动工,从最初的边关押边建设,至2012年初步建成,从此告别了长达近60年之久在大山深处关押改造罪犯的历史。2014年11月,新监狱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过验收。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努力,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风貌独特的现代化文明监狱在青山秀水的峨眉山脚下拔地而起,今昔对比,可谓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青青峨眉山苍翠逶迤,潺潺大渡河奔涌不息。沿着长600余米,意喻公正执法、清正廉洁的法廉大道,进入庄重威严的监狱大门,红色文化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大门正前方一座长8.08米、宽4米、高6.5米题为“山之魂”的地标性雕塑巍然耸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雷马屏人建狱之初开疆破土艰苦奋斗、平息武装叛乱血洒疆场和改造罪犯化腐朽为神奇的壮美篇章。山之魂,厚重、坚韧、朴实、包容,指小凉山、峨眉山。从小凉山到峨眉山,长天风烟,山高万仞,血色之上,人与山浑然天成,故曰“山之魂”。

在“山之魂”雕塑的左侧,一排红色文化长廊赫然入目,4块巨大的铝板地浮雕整齐排列,浓缩了雷马屏监狱的前辈们挺进小凉山艰苦创业、一腔热血保卫家园、坚守大山点石成金、无怨无悔忠诚奉献的历史功绩。紧邻地浮雕的建筑是监狱陈列馆。置身其中,历史的回声在耳畔袅袅响彻,时代的强音跨越时空厚重而隽永,那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照片,一段段文字,如同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雷马屏监狱70年砥砺前行、春华秋实、再创辉煌的沧桑画卷,也仿佛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雷马屏监狱的前世今生。在陈列柜里,我意外地看到了1999年7月17日刊登《青山不寂寞》一文的《法制日报》竟然保存完好。24年过去了,报纸已发黄变旧,透着满满的年代感,令我惊喜不已,并深为感动。如今,雷马屏监狱陈列馆已成为峨眉山市法纪教育基地。走出监狱陈列馆,令我眼前一亮,更加蔚为壮观的是监狱指挥中心大楼背后,沿着那条蜿蜒流淌的长滩河,数百米河堤围栏上依次排列的57幅浅浮雕,真实地再现了昔日雷马屏监狱57个所属单位的原貌:场部机关、桂花坪中队、偏足板中队、马家湾中队、303中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一块浮雕都是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无数个故事。镌刻红色记忆,激发使命情怀。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雷马屏的后代永远记住前辈的艰苦创业和奉献牺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之接续奋斗。

红色记忆无处不在,红色足迹如影相随。进入罪犯监管区,雷马屏监狱场部旧址微景观首先映入眼帘:绿树成荫的草坪上,小凉山巍巍耸立,西宁河潺潺流淌,昔日雷马屏监狱的点点滴滴印记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人们:虽然已经出发了,但不要忘记来时的路。走进第四监区,整洁规范、一尘不染的监舍里,每一名罪犯的床头上方都有一个木制的小相框,可以放置家人的照片。父母、妻子、儿女,是罪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更是他们改过自新的力量源泉。监舍的墙壁上两行大字显著醒目,令人耳目一新。右侧是改造宣言,左侧是警官寄语。其中两条改造宣言这样写道:“前程路,长又宽;别绝望,莫悲观;父母想,妻儿盼;重做人,早团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再难也要坚持下去”,充分表达了罪犯知耻悔过、痛改前非的决心和积极改造、自新向善的愿望。警官寄语则写道:“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铁窗外的天空依旧明净,风雨后的世界仍然精彩”,诚恳而暖心的语言向罪犯传递的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近年来,雷马屏监狱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将“艺润圜土清音涤心”文化元素引入罪犯改造,通过对“知善、思善、言善、举善”的诠释,构建以“扬善”为核心的监区文化体系,打造“一监区一特色,一监舍一亮点”的监区文化品牌,使罪犯向阳而生,直面往昔,继而充满期待;向善而行,脚踏实地,然后阔步前行。同时,监狱还根据罪犯兴趣爱好,组建了威风锣鼓队、舞龙队、安塞腰鼓队、太极拳队、管乐电声乐队和书画、读书、演讲、棋类、球类等多个兴趣小组,寓教于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改造氛围。所有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新中国监狱改造罪犯理念的先进、文明和人道。

历史的长河浸润沉思,先辈的足音仍在回响。根植于大山深处的红色基因在接力者的血脉里传承流淌,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涌动不息的红色基因为推动监狱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搬迁至峨眉山后,形象地戏称自己是“挽着裤脚进城”的雷马屏人赓续红色血脉,坚守初心使命,续写着新时代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新一届监狱党委一班人团结战斗、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提出“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在全省监狱系统率先获得“管理最规范监狱”称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规范管理深度融合,被司法部确定为全国“智慧监狱”示范单位;严格落实“1+N”疫情防控标准,筑牢监管安全防控体系,实现疫情防控“三零”目标,连续11年实现“四零”目标,各项工作迈入全省监狱系统第一方阵。2017年被评为“全国监狱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单位”和“我最信任的基层政法单位”,荣记部级二等功;2019年被评为全国维稳安保先进集体,监狱党委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党委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党委”;2020年和2021年先后被省司法厅和司法部荣记集体二等功和三等功,监狱党委被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曾智充满深情地说:“从1952年建狱至今,雷马屏监狱已经走过了70年的辉煌历程。我们是在几代雷马屏人艰苦创业、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建成了崭新的雷马屏监狱,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历届监狱党委带领几代监狱干警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血脉,使雷马屏精神发扬光大,实现监狱工作创新突破和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是监狱党委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唯有不变本色,不改初心,方能行稳致远,赢得未来。”

时光如流,岁月悠悠,弹指一挥间,已是匆匆24年。回望大山深处的那片高天厚土,感受雷马屏监狱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我感触良多,收获满满。此行我还如愿见到了因雷马屏而结识的几位老朋友,使我的雷马屏之行有了一番特别的意义。

曾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马湖大队罗汉坪中队坚守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到省里出席劳模表彰大会才第一次坐火车、坐轮船的“老黄牛”式的彝族老干警地子说也,今年已经87岁高龄,仍然腰背挺直,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如今,他已经走出了大山,和老伴一起在城市安享晚年。抚今追昔,他百感交集,几度哽咽无语。当年因追捕逃犯不幸殉职的青年干警郑建华的妻子廖华兰,已含辛茹苦将丈夫去世时年仅9岁的儿子抚养成人。儿子郑加昊今年34岁,作为“雷三代”继承父亲的遗志,如今已是一个监区的副监区长,正在改造罪犯一线的岗位努力工作。看着眼前的这对母子,恍惚之间,我想起了当年他们居住的那间仅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的简陋居室,不禁感慨不已,并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和祝福。当年陪同我采访的监狱宣传干事杨永华去年已到退休年龄,因工作需要,仍在监狱“文化建设办公室”返聘,继续用手中的镜头执着于宣传工作和雷马屏监狱红色历史的记录和传承。缘于情怀和使命,他和另一位退休干警刘家良老师多年来孜孜以求,潜心致力于抢救、保护、留存雷马屏监狱“老家当”“老家底”“老物件”,为打造红色雷马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年力荐我到雷马屏监狱去采访的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原装备处处长张元西此行全程参与,作为新旧监狱的见证者,一路上触景生情,唏嘘不已。在感慨新监狱翻天覆地巨变时用了一个成语“面目全非”,虽贬词褒用,但着实表达了他发自内心的深刻感受。四川省监狱管理局原办公室主任赵雨雨当年在我结束雷马屏采访路过五马坪监狱稍事歇息时,专程从成都驱车赶来为我送行。记得那天午饭时他语言幽默,谈笑风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几年他因病行动不便不得不以轮椅为伴,但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文字功底使他写出的一篇篇随笔文章风格诙谐独特,令人赞叹。而令我深感难过和遗憾的是,另外两位老朋友已经离开了我们。为雷马屏监狱的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了大半生的老监狱长龚德明3年前因病离世;当年不辞辛劳奔波数百里陪同我前往大山深处采访的罗晓妤大姐今年2月14日突发疾病故去。20多年来,虽然我与这两位老朋友很少联系,但因雷马屏监狱的缘故,他们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我生命的记忆里。

受到雷马屏监狱精神的感召,中国法学会所属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我的大学同学张所菲率调研小组此番一同前往,并联合江苏中铠律兜智慧法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雷马屏监狱捐赠一台“互联网无人律所”设备,用于监狱干警、罪犯和罪犯家属法律咨询服务。这一善举将为雷马屏监狱插上新的科技翅膀,提升“智慧监狱”含量,不辜负司法部授予的全国“智慧监狱”示范单位的称号。在此,让我们向大力关心和支持监狱工作的公益组织和企业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告别雷马屏监狱的那一天,春和景明,艳阳高照。我又一次回望正对监狱大门那座高高矗立的雕塑《山之魂》。画面上,拓疆者千里西征,垒石成田,云岭安家;壮士激战疆场,血染山川,忠魂不还;扎根深山躬耕不辍,万千罪犯弃旧图新;挥师峨眉志存高远,啄石成玉续写新篇。巍巍青山,壁立千仞,经天纬地;厚天热土,包容灵秀,泽润万物。此乃山之魂,雷马屏监狱的根基、魂魄和精神。

此时,那首雷马屏人集体创作的歌曲《山之魂》的雄浑旋律在我的耳畔徐徐响起:“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小凉山上扎根生长,跋山涉水逆流而上,丛林深处基业开创;一种情怀,一种力量,峥嵘岁月诠释担当,青春无悔坚守如常,云雾山中指路引航;一种执着,一种梦想,峨眉山下播种希望;法铸利剑情系高墙,初心不改使命肩扛。一种责任,一种昂扬,新征程上谱写篇章,红色基因血脉流淌,山之魂下誓言铿锵。我们是雷马屏儿女,不惧风雨不怕风霜,不负韶华不负荣光;我们是忠诚卫士,携手同心,共铸辉煌。”

这是雷马屏人70年奋斗征程的真实写照,更是雷马屏人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时代宣言。

致敬青山之魂,致敬雷马屏人!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