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马艳
□ 本报见习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蒙茜 吴敏
广西桂林,漓江两岸青山奇峰叠翠,江水清澈如玉,江面上一艘“二郎神7号”执法船驰骋而过,成为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的平安符号……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深入广西一线采访,深刻感受广西公安誓当生态环境保护“二郎神”的决心和力度。
从华南之巅猫儿山的倾情守护到漓江河畔的“两横两纵”治理体系,从建立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局到市、县、乡、村四级生态警务机制全面铺开,广西公安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源性问题,从治理体系入手构建生态警务新格局,持续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改革破局助推治理全覆盖
一流的山水,需要一流的呵护。如何淬炼媲美山水的公安铁军、推出齐名山水的生态警务,是广西公安面临的时代课题。
自治区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起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历史责任,一以贯之、持久发力,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统筹部署推进生态警务机制改革,坚持防范在前,综合治理,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屏障。
早在2009年,桂林市公安局漓江风景名胜区分局就已组建成立,负责守护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漓江风景名胜区以及近百公里的漓江流域。这是广西公安机关首次聚焦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的专业化生态警务机构,成为漓江综合治理保护的生力军。
2022年4月25日,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揭牌成立,这是广西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分局。17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县级公安生态环境保护大队,172个公安派出所加挂生态环境保护中队牌子。1684个行政村以“一村一辅警”机制为基础,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员。这是桂林市生态警务机制的全面升级,标志着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执法体系建立,公安参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进入新阶段。
“生态环境保护分局与原有的漓江风景名胜区分局形成互补,公安机关从聚焦漓江到辐射全域,生态警务四级联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桂林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韦星说。
目前,桂林市共配备专职生态警察213人、生态辅警1684人,他们走千家入万户,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守护青山绿水,雷霆出击打击违法犯罪,是穿行在桂林山水间的最美“警色”。
以新机构组建为契机,桂林市公安局迅速组织发起“生态守护2022”“昆仑2022”“百日行动”等专项打击行动,向破坏生态行为“亮剑”。2022年,桂林市公安机关破涉生态类刑事案件同比上升118.05%,破案数、抓获数、起诉数均创历史新高。涉林涉环两项业务绩效打击指标在广西排名第一。
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建立桂林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通过“车巡+步巡”“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等创新地空一体式巡防工作模式强化对外执法联动机制,推动建立起行刑衔接、联合执法、案件会商、司法联动4项机制,建立广西首个国家珍稀植物涉案免费保育基地,开通涉案植物免费鉴定“专业通道”,助推生态环境保护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打防并举实现全流域保护
海拔2141米的猫儿山是绵亘在桂北大地的一颗“绿色明珠”,也是“漓江之源”。
为了保护这漓江的“源头一公里”,桂林市公安局在山脚下成立了猫儿山派出所,在华南之巅设立警务室,民辅警化身新时代的“守山人”。
扎根猫儿山38年的民警杨伯伦是“守山人”的代表。从22岁走进猫儿山的第一天起,杨伯伦就锚定一个目标——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38年来,他巡逻里程超过30万公里,巡护林区1.7万公顷,查处林业案件160余起,救助野生动物5000余只,救援受困遇险群众200余人,获评2022“最美基层民警”荣誉称号。
在杨伯伦精神的感召下,猫儿山派出所的民辅警克服回家不便等困难,认真履行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职责。
“猫儿山内有大量珍稀的动植物,从前常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进入山中挖取受保护植物、捕猎野生动物牟取暴利,村民也存在靠山吃山的意识,给保护区自然生态带来威胁。”桂林市公安局猫儿山派出所所长郑永明介绍,民警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法治宣传,现在村民发现涉及保护区警情的,都会第一时间报告,极大延伸了派出所治安触角,有效防范和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
涓涓溪水从猫儿山顺流而下,一路汇聚形成秀美漓江。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滋养着两岸350多万桂林儿女。
百米漓江河段,是桂林市公安局漓江分局的“主战场”。漓江分局以客运码头为“点”,漓江流域为“线”,漓江风景名胜区为“面”,围绕“一点一线一面”抓牢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两横两纵”网格化漓江保护新模式。
“‘两横两纵’即执法司法的‘横线’与基层组织的‘纵线’。”桂林市公安局漓江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黄光文介绍,漓江分局与漓管委、海事、渔政等水上执法部门建立“漓江执法联盟”,与七星区检察院、法院建立“执法监督与司法协作联盟”,构成“横线”;与漓江沿岸公安警务站建立“警务联动机制”,与沿江村镇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建联盟”,构成“纵线”。
“两横两纵”网格化漓江保护新模式将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宣传动员等工作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形成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的法治保护体系,执法监管及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从“源头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广西公安机关将绿色发展理念嵌入公安底色,坚持靠前一步、主动作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助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全力守护广西的山山水水。
服务大局助力全方位提升
灵川县大圩古镇位于百里漓江中游处,镇上沿江生活着一支180余人的“渔业队”,平日里他们靠着一艘小渔船在漓江上“讨生活”,到了禁渔期,他们又有了新身份: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护鱼员队伍是公安机关的补充力量,在宣传禁捕政策、劝阻捕鱼人员、收集违法线索等方面,护鱼员可以起到很好的协管作用,同时还有助于解决退捕渔民生计问题。”桂林市公安局漓江派出所副所长巫晓曦介绍。
“老渔民”黄桂斌正是护鱼队的其中一员。“周边的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加强,漓江的水更清了,水中的鱼也变多了,还能时常见到消失已久的白鹭的身影。”成了护鱼员后,黄桂斌更关注漓江的生态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禁渔期开始至今,他们在巡护时未发现有非法捕鱼行为。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桂林公安机关既充分发挥专业警种打击效能和综合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又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把生态警务工作办到群众心坎上,构建生态保护多元共治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末,雁山区潜经村村民在漓江边大量种植凤尾竹和甜竹,每年开春产出的竹笋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竹林也成为漓江沿岸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竹笋价格逐年下跌,村民纷纷表示要将竹林砍掉改种果树以求生存。如果占地900多亩的风景竹林被砍伐,必将严重破坏漓江沿岸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桂林市公安局草坪派出所民辅警连夜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村民的真实意愿。
群众的自身温饱不能解决,“人人参与漓江保护”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派出所民辅警们一边摆事实讲法律,平稳村民情绪,一边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经多方沟通,终于寻找到了可行方案:引导潜经村每家每户出一名劳动力考竹筏证,合格就可以成为竹筏工。通过竹筏旅游,村民的收入一个月最多能达1万多元。如此一来,不仅把美丽的漓江留给了子孙后代,村民们还在家门口拿到了高收入。
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既要生态,也要发展”,桂林市公安机关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引导广大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建设者,警民携手共护绿水青山。
给生态留白,算的是大账;为未来储绿,谋的是长远。今日广西,青山点翠,江水流碧,山水之间尽显生态美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八桂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