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注重“疏堵结合”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持续发力

  【记者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杨 飒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社会各界多方合作,多措并举,共同治理网络空间,取得...

  【记者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杨 飒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社会各界多方合作,多措并举,共同治理网络空间,取得了很大成效。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专门增加了“网络保护”专章。正值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研——

  “罗盘、指南针:指明哪些网络行为要避免;直尺、圆规:网络行为有边界,侵权也要负责任;避雷针:远离网络诈骗和陷阱……”这是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法治副校长林晨近日在“网络安全那些事儿”的讲座上,为该校青少年学生准备的一套网络安全装备包。

  她说,网络虽然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网络游戏、网络诈骗陷阱、网络追星陷阱、网络交友陷阱、网络谣言、网络语言、网络暴力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随处可见,未成年人易沉迷网瘾误入歧途,将网络思维带入现实生活而发生不良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过早触网已不是新鲜事,对此,专家提示,掌握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情况是引导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之一,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注重“疏堵结合”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持续发力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公安局白桥派出所民警围绕“珍惜青春,拒绝网瘾”主题开展普法教育。秦祖泉摄/光明图片

  不良信息以畸形的“合理性”乘虚而入,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在其价值观建立阶段产生误导

  由全国135家网络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对全国各省300多万网民调查——《2022年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日前发布。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平均网龄为4.35年,其中网龄在3年的比例最高,占到17.35%;5年网龄的比例次之,为14.84%。值得注意的是,有5.38%的未成年人报告网龄在10年及10年以上,说明这部分未成年人可能在5~7岁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上网的经历,并且有约八成的未成年人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不足1小时的未成年人仅有两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近年来,网络违法犯罪呈现高发且低龄化的特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风险包括“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欺凌、暴力”“盲目追星,粉丝应援”“贷款金融诈骗”等问题。就网络暴力事件来说,《调查》显示,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的比例,12岁以下未成年人群体约半数,12岁以上未成年人群体约六成。这说明年龄大些的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的比例更高。《调查》也发现,三成多未成年人参与过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活动。

  相关专家表示,在受到网络暴力攻击时,未成年人普遍会在情绪状态、学习能力、社会功能等方面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身心健康。专家提醒,有些未成年人是网络暴力行为的受害者,亦有些未成年人是参与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施暴者。这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是非判断能力不足的表现,也是未成年人缺乏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表现,需要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秀撰文指出,特别是处于技术黑箱中的未成年人,对平台背后的工程逻辑了解较浅,在自身隐私信息保护方面警觉性相对较低,因而很少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算法监视。在此意义上,由于现在的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小,其数字生命相较于成年人而言会更长;随着时间的累积,他们被获取的数据会更多,卷入隐私风险的可能性也更大。

  杨秀表示,由于当前算法推荐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把关人缺席,而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算法又不具备分辨内容价值的能力,因此,仅以未成年人自身兴趣为推送衡量标准往往会造成不良信息以畸形的“合理性”乘虚而入,在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同时,也在其建立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产生误导。

注重“疏堵结合”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持续发力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通安全知识体验。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展开网络权益综合治理,从政策规制层面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

  5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委网信办联合区教体局保定市一中分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宣传进校园活动。区委网信办副主任赵智强从网瘾的危害、如何防止网络沉迷、健康绿色上网等方面展开宣讲,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网络沉迷”,“网络沉迷”会带来哪些危害,如果发现沉迷于网络应该怎么办……简单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们听得懂、学得进。

  实际上,未成年人对上网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认知,据《调查》比较发现,在“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欺凌”“盲目追星,粉丝应援”问题上,未成年人关注的比例超过成年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些年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成果。

  《调查》显示,公众对“本地学校/社区开展的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宣传/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满意度为3.51分,相比去年的3.11分提升了0.4分。未成年人(3.69分)与成年人(3.45分)的满意度差异并不凸显。目前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事业较为满意,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整体的满意度(0-5分)为3.24分,较去年(3.17分)有所提升。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力度,尤其在维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从政策规制的层面出发,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直播与短视频行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白皮书(2023)》显示,2020年以来,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提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内容。

  2021年6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增“网络保护”章,完善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让孩子们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避免陷入网络沉迷。2021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此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皆从网络素养培育、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责任。

  除了政策法规外,目前,通过保护软件等技术手段如“青少年保护模式/防沉迷模式”等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保护软件的使用体验上,公众的满意度均分达3.36分,相比去年(2.88分)有较大提升。具体来看,五成多未成年人对保护软件的使用体验“非常满意(22.45%)”或“较满意(32.30%)”,认为其“功能较多,过滤效果好”“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分别有62.01%的未成年人和46.98%的成年人对“青少年保护模式/防沉迷模式”的作用表示认可。

  通过有效的防沉迷技术限制,未成年人过度游戏、过度消费都有极大幅度改善。游戏工委去年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表示,国内游戏市场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都有极大幅度减少,并指出“中国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已得到进一步解决”。以腾讯游戏为例,腾讯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在公司的本土游戏业务中,未成年人在游戏时长、流水的占比为0.4%、0.7%,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96%、90%,均为腾讯公布该项数据以来的新低。

注重“疏堵结合” 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持续发力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小学学生高举网络正能量宣传牌。蒋友亲摄/光明图片

  监管初见成效、网络沉迷防治进入新阶段,更应注重“疏堵结合”

  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学生们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挖掘自身潜能和兴趣爱好。四川雅安宝兴县灵关中学学生梁小川便是如此。他原本热爱游戏,梦想是当一名游戏攻略Up主,但总被批评为“不务正业”。然而,学校信息课老师罗明健发现了他的潜质,带着梁小川开始学习编程。

  在放满计算机设备的未来教室里,梁小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他开始钻研起游戏背后的原理,学习用代码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不久,他做了一个类似“坦克大战”的小游戏,得到同学们的赞赏。罗明健肯定了他的创造力,鼓励他多创作。梁小川也因此收获了自信,成绩显著提升。

  实际上,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更需加强引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表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当前,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在执行层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存在重“堵”轻“疏”取向。处置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主要强化了限制性的硬性、短时保护,缺少如以网络素养教育赋能等软性和长期可用的措施、手段,在监管初见成效、网络沉迷防治来到新阶段的背景下,仍需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更加注重“疏堵结合”。

  郭媛媛建议,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把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放在当前教育的重要位置;加大对青少年线下体育、美育、劳育、科普教育等资源的投入和开放力度,尤其是在体育方面,应加大为欠发达地区学校配备运动场所的力度,加强标准化体育课程、体育赛事供给,从未成年人线上生活中“抢夺”时间回归线下;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助力、帮扶其健康成长。

  “应树立互联网平台全网、全域青少年保护意识;可鼓励社会企业提供优质数字内容、数字产品,以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内容池;建立互联网线上与科普教育线下互动沉浸的教育场景;投入研发益智、陪伴、成长类功能性游戏,以助力青少年社会核心素养和向上向善价值观的培育、养成。”郭媛媛说。她还表示,互联网监管部门应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负面清单;加大政府对监管之外的灰黑产业打击力度;建立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重大事件强制披露制度,以保证社会对相关平台的监督常态化开展。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30日 14版)

[ 责编:董大正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