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卫
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以“平等、合作、发展:《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主题,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机构在内的国际组织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出席论坛,共话全球人权治理。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持续促进《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并对国际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不断探索保障人权道路
与会嘉宾认为,30年来,中国积极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不断探索有效促进和保护人权的道路,推进国际人权事业持续发展。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中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促进人权发展。
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兼报告员阿巴希泽表示,中国在保护人权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例如在减贫行动中,中国有近8亿人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重大成就,也代表了人类的重大胜利。”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称,中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反映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体现在人权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的人权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人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带来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加强人权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不仅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还主张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人权领域内的国际合作。
“保障生活在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应该是全球人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国际合作与多边事务专员马藏戈·姆博亚·圣·西尔指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牛津大学格林邓普顿学院名誉教授、名誉院士罗伯特·沃克称,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把“和平发展和全人类福祉”放在首位,把“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放在首位,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广泛拓展同各方人权交流合作,愿同各方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迄今,中国已加入了26项重要的国际人权条约,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2022年中国又批准了三项与保护人权相关的国际条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艳华说,对于已经加入的条约,中国认真履行条约义务,按时接受人权条约机构的审议,诚恳接受各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不断改进自己在人权保护方面的工作,曾被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誉为“履约审议典范”。
推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
当前,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与会嘉宾认为,深入探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对推动世界人权发展有着积极现实意义。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生动实践。”赞比亚-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赞比亚知名学者弗雷德里克·姆泰萨以赞比亚与中国“全天候”友谊为例,生动阐述全球发展倡议与发展权的实现。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表示,在中国领导人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一年后,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中方不仅助力参与建设“全球发展与南南合作中心”和“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三期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同时还与各方携手搭建了在农业、教育、抗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网络。
“全球安全倡议旨在为解决冲突和保障安全开辟一条新途径,它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它提倡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克里斯潘·卡赫卢表示,中国不仅提出了方法,而且分享了经验,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对于国际社会实现人权治理极为重要。”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人权专家刘昕生表示,各国应当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探索促进民主化和法治的途径,促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健康发展。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是深入参与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必将继续以行践言,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展人权交流合作,发挥建设性作用。
本报北京6月15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