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酒精检测“新国标”颁布确保结果更准确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通讯员 阮隽峰 日前,国家标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通讯员 阮隽峰 

日前,国家标准《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GB/T 42430-2023)正式发布,将于2024年3月1日起实施。记者从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任法医师刘伟处获悉,相较于之前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此次国家标准扩展了酒精检测的方法并明确了“双柱系统”刚性要求,检测结果都将更为准确和公正。 

据介绍,原行业标准的检测手段仅依赖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而国家标准增加了色谱与质谱的联用,不仅增加了定性的判断手段,更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让检测结果更具科学性。 

“尤其在刑事侦查领域,犯罪嫌疑人血液或尿液样本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例如酒精、毒品、药品等等,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可以从结构信息的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鉴别。不同种类化合物的定性有助于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模式,比如是否处于酒精或毒药物等的影响下,这些证据线索在实践中往往会发挥关键作用。”刘伟表示。

国家标准还明确了“双柱系统”的刚性要求。因为不同化合物在一种性质的色谱柱上可能呈现相同的保留时间,这可能会导致结果误判,“双柱系统”明确检测时,要依据两种不同性质色谱柱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将误判的概率降到最低。 

刘伟曾受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司法鉴定,人证物证均表明那位肇事的驾驶员没有喝酒,唯独酒精检测结果显示其血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醇”。办案机关将血样送到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进行重新鉴定。在采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色谱柱进行检测后,刘伟发现,这名驾驶员血样中含有的“乙醇”成分其实是被称为七氟烷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种性质的色谱柱上的表现形式与乙醇相似,但在另一种性质的色谱柱上则“原形毕露”。原来这位驾驶员遭遇车祸后进行了开颅手术,而麻醉药品之一就是七氟烷。

“准确是公正的前提,准确性对于酒精检测,对于司法鉴定至关重要,鉴定质量尤为如此。”刘伟说,“尤其是驾驶员的酒精检测,鉴定结果影响巨大,即使是万分之一的误判概率,对于当事人而言都是灭顶之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误判导致的悲剧发生。”

据了解,在酒精检测中,从样品的采集、保存,到检测、分析,再到最后的数据解读,都有着明晰的规范。围绕相关标准的制定,司鉴院一直致力于对鉴定规范、鉴定质量的提升。从1995年酒精检测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开始,到涉及道路交通中酒驾、毒驾等的地方标准、部颁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再到今天的国标,司鉴院一直是参与者、引领者。 

长期以来,司鉴院还对检测样品采取“双样”管理模式。一份样品用于当次实践,另一份则封存,供复核用。这样的机制确保了鉴定程序的规范,从而保障了鉴定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对于司法机关,是判定判决的衡量依据;对于检测人员,是实施检测的方法指南;对于公众,是构建信任的解释说明。”刘伟说,“技术标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演进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酒精及其他各类化学物质的检测将更加科学规范,我们也将始终坚持以科学捍卫公正。”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