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时评
□ 林楠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印发《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方案》重点聚焦医疗服务相关患者安全问题,要求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健全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畅通工作机制,及时消除医疗过程中以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医院期间受到不必要伤害。
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基本要求,是医院管理核心内容,也是患者对医院信任度和满意度的重要考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发布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患者安全保护。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服务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医疗活动具有侵袭性、复杂性、局限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现实中,由于个体差异性,相同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个体感受,这使得医务人员在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时,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同时,医疗服务环节多、要素广,不只有看病治疗,还涉及就医环境、药品耗材存储环境等。如果医疗设施不到位、药物使用存储不当、地面防滑措施不力,都会增加医疗风险发生,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伤害。
虽然医疗活动中不可控或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但是加强医院内部各环节的管理无疑能减少及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此次国家卫健委制定《方案》,针对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提出了多条具体措施,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工作。如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患者自带、外购药品使用管理,重点关注相关设备设施定期保养检修情况、功能状态,建立患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等,都是紧盯现实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巩固提高医疗机构安全意识,尽可能减少因管理疏漏造成差错,切实维护患者健康权益,保障患者安全。
医疗质量安全既是患者的生命所系,也是医院的生命线。当前,老百姓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这更加需要各地医疗机构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狠抓医疗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患者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助力人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