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人人有责

信任,永远是宝贵的社会公共资产。其建立和维护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投入巨大的成本,而毁掉它,有时候仅仅需要“一句谣言”。作为社会“毒...

信任,永远是宝贵的社会公共资产。其建立和维护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投入巨大的成本,而毁掉它,有时候仅仅需要“一句谣言”。

作为社会“毒瘤”的网络谣言,危害极大。它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影响面更广、危害性也更大——在造成社会公众产生认识偏差的基础上,侵蚀社会诚信,诱发非理性情绪,甚至造成撕裂社会、制造对立的恶果,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这一动作在2024年仍将继续。2024年,已被公安部明确,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全国公安机关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行动,坚持打防管控一体推进,持续加大全链条、全平台、全领域打击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打击整治走深走实。中央网信办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在2023年12月表示,将持续加大网络谣言监测打击力度,从严查处曝光造谣传谣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不过,对网络谣言的打击治理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博取关注”“博取流量”,赚取平台补贴、增加广告收入和带货牟利等多方面诱因的驱使之下,总有人搞“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凭借“脑补”杜撰“小作文”、使用夸张的标题及表述之类的把戏。

2023年12月30日19时47分许,山东青岛保税区一仓库突发大火。12月31日15时28分,抖音网民“昔梦”在平台发布保税区火灾相关视频,并配以“火灾造成19人死亡。恐怖!”等文字。1月4日,青岛网警称,此信息为谣言信息,警方以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依法对刘某予以行政处罚。

除了在社会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中“扰乱视听”,在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更是常常“如影随形”。哪里有热度,哪里就有网络谣言。在这一阵子最火的“跨年”中,就有人“中枪”。12月31日,在跨年晚会的狂欢派对中,罗振宇2024“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在深圳春茧体育馆开讲。但比演讲中的金句流传更广的,则是“跨年演讲上座率不到1/3”的“网友爆料”。直到有人发文辟谣,并且配上了现场观众图,罗振宇本人也亲自下场辟谣后,网友们才发现并非事实。

刚刚在2023年12月28日火了一把的小米公司,也似乎受到了“人红是非多”的困扰。当日,小米新车SU7正式亮相,相关热度居高不下,有关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也出现在网络上。1月2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微发声明称:其中内容至少有50%完全错误。小米创始人雷军也在微博上转发回应,“关于小米汽车,有非常多谣言和黑稿,我们会及时澄清。”

扫除网络谣言、清朗网络空间是人心所向。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发挥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惩治力度,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做到罚当其罪、罚当其过。要加强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对其要敢于亮剑、及时出手、露头就打,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开展互联网领域虚假信息治理。要压实平台责任,推动平台加强治理,并加大技术革新升级力度,加强对违规账号的身份识别,将相关团队“连根拔起”,真正履行其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首要责任主体的职责,当好“把关人”。自媒体应该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做好自我管理,担当社会责任,不可为流量肆意妄为。此外,我们每一个网络社会的参与者,都是一个传播节点,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人人有责。我们应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信息甄别能力,规范自身网上言行,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张维)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