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解读最高法报告:“案多人少”矛盾咋解?抓前端治未病 做好诉源治理

  光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孙满桃)今天上午,最高法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二场活动。...

  光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孙满桃)今天上午,最高法举办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系列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二场活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周加海在线解读人民法院做实诉源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新进展,光明网等40余家媒体及网络平台参与访谈直播。

  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年的法院工作报告中,常看到“案多人少”“人案矛盾”等表述。今年的最高法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各级法院收案4557.4万件,结案4526.8万件,同比分别增长15.6%、13.4%。

  周加海解读称,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案件总量年均以13%的增幅快速增长,10年增加了2.4倍。2023年,全国法官年人均办案量已高达357件。

  “这就意味着,全国法官一年到头不休息,平均每人每天都得办结1件案件。”周加海说。

  如何做深做实“诉源治理”文章?周加海表示,“抓前端、治未病,做好诉源治理”是能动司法的生动实践,要打好诉源治理的一套政策“组合拳”。

  把诉调对接的“调”再向前延伸。周加海指出,做好诉源治理,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发挥非诉解纷机制成本低、收效好的优势,更早、更主动、更能动地调处矛盾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要让老百姓非得跑到法院这一“后端”来解决“前端”的问题。

  据介绍,2023年,全国法院通过在诉前委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专业调解等,共调解纠纷1199.8万件,占同期诉至法院民事行政案件总量40.2%。

  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冲突更小的方式化解纠纷。周加海表示,案件起诉到法院后、正式立案前,法院同样做了很多“诉源治理”工作。包括大力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大量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和调解员、律师、志愿者入驻,为当事人提供多种解纷方式;开发应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调解平台,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把解纷工作的重心向前端“推”,是否意味着法院要向后“退”?周加海强调,法院仍然需要能动履职,积极作为。通过切实履行好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责,充分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等方式助力诉前解纷。近年来,最高法先后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住建部、人社部等13家单位建立了“总对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努力追求“案结事了”。周加海强调,如果案子虽然依法审完了,但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当事人肯定不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一案结、多案生”,更增加当事人的诉累,甚至是不满、怨恨情绪。

  周加海介绍,为推动实质化解纠纷,2023年,最高法开始试行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把“案—件比”“案—访比”作为重要考核指标。2023年7月1日,“法答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累计提问已逾30万个,答疑数量超过24万个,问答覆盖各个审判领域,有针对性做实审判管理和指导。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助力法官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最大限度促进司法公正、避免“同案不同判”。

[ 责编:陈畅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