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依法填平招聘暗坑陷阱

□ 法治时评□ 马树娟近日,教育部发布预警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

□ 法治时评

□ 马树娟

近日,教育部发布预警提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招聘的幌子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严防各类陷阱。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掘金”的黄金期。他们利用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求职心切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给求职者挖“坑”设陷。这些不法手段既有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钱财、以招聘为名收取各种费用等老套路,也有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创设的新陷阱。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以“高薪”为诱饵,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网贷陷阱,导致求职者不仅求职无果,还背上一身债;有的则以招聘为名,盗用求职者银行卡、手机卡等个人信息,用于诈骗洗钱,让求职者稍有不慎便踩到法律红线。

这些招聘陷阱不仅会让求职者损失钱财,而且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惹上法律风险。教育部此次列明求职招聘中的几类陷阱,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作出防范提示,旨在提醒大学生们在求职时,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以免“踩雷”“掉坑”。当然,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除了要靠前做好风险警示工作,也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净化招聘市场环境。4月下旬以来,多地人社、网信、公安等部门陆续针对网络招聘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法维护了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众多家庭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招聘市场上的各类暗坑陷阱,多部门要依法合力填平,持续深化治理,这样才能更好护航毕业生们的求职就业路。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