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造黄谣网络欺凌未成年人,法院判平台担责

  光明网讯(记者 孙满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6月1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审结一起涉未成年...

  光明网讯(记者 孙满桃)依法惩治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行为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6月1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审结一起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未成年人将传播侵权信息的网络平台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认定平台对涉及隐私、涉性谣言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信息审查,应尽到更高的注意义务,未及时处理侵权信息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合理支出。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啸认为,该判决为网络平台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督促网络平台更好地履行注意义务,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网络暴力、校园欺凌行为,从而更加充分地保护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案情显示,甲某为未成年人,与同学乙某在学校学习期间因琐事产生矛盾。乙某委托另外一名同学丙某通过被告某科技公司运营的某社交软件制作了一段视频,该视频包含甲某的肖像、姓名、微信号等个人信息,并包含造黄谣、招嫖广告等内容,该视频在该社交软件中传播迅速,一天内浏览量即超过三万。甲某发现乙某在朋友圈发布该视频后报警,涉案视频在他人投诉后下架。因乙某和丙某均为未成年人,经甲某及其监护人同意,公安机关未作出行政或刑事案件处理。

  原告甲某认为,被告某科技公司作为涉案软件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侵权连带责任,将某科技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该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合理支出。

  被告某科技公司辩称,涉案视频由网络用户制作上传,其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已经尽到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应承担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视频中带有甲某面部清晰近照,从面貌特征上可推知信息主体为未成年人的可能性较高,视频使用了极端恶俗、下流的语言针对女性未成年人进行了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此外,视频还披露了甲某的真实姓名、微信号等个人信息,附加极度诋毁人格、甚至可能被误以为是“招嫖”的语言。涉案信息不仅可能引发人肉搜索和侵扰私人生活安宁、侵犯隐私的风险,还明显为涉黄谣言,严重侵害女性未成年人社会清誉,其侵权内容显而易见、易于判断。

  此外,涉案视频从发布到删除仅一天时间,即已产生了超过三万的浏览量,引发了相对较高的网络关注和社会影响程度。此种短时间飙升的情形,应更易于触发技术监测和响应或人工审查,进而提升网络服务提供者知晓涉案信息的可能性。由于未成年人易受侵害、网络传播的瞬时性和广泛性、人格权一旦遭到侵害即难以弥补,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信息管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尽到更高的注意义务。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涉案信息进行了处理。

  因此,此案情形符合法律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的情形,在网络服务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下,应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此案中,甲某选择向软件运营者主张全部的赔偿责任,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

  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当庭宣判,判决被告某科技公司向原告甲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合理支出。宣判后,法官进行了判后释明和普法指引,向被告某科技公司释明了法律法规关于平台责任的规定,尤其是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特殊要求,鼓励被告及时主动履行生效判决,并提示被告在其今后的经营过程中,切实提升技术措施和管理水平,尽到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责任。

  该案目前正在上诉期,判决尚未生效。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颜君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网络保护专章以及新出台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专门就预防和惩治网络欺凌行为作出规定,并规定了网络平台相应的未成年人保护义务,要求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的预警预防、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

  法官呼吁,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内的各方主体均应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社会责任,预防和阻止涉未成年人违法信息的传播,共同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责编:陈畅 ]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