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十年来,包括洪涝天气、生产安全、交通运输事故等因素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明显下降,一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本报记者 张维
今年入汛以来的极端天气,给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以及应对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和压力。
“此时此刻,生态环境部已经有两个工作组在现场指导处置突发环境事件,都与强降雨有关。”6月24日,生态环境部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天威对外透露了上述信息。
极端天气仍在继续。6月17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6月24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按照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的说法,预计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将面临较高的洪涝风险。
为此,生态环境部近期对汛期环境监管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作出安排部署。近十年来,包括洪涝天气、生产安全、交通运输事故等因素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数量明显下降,一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大幅下降
2020年3月28日13时40分许,黑龙江省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4号溢流井发生倾斜,253万立方米尾矿砂奔流而出,迅速涌进松花江二级支流依吉密河。
情势危急。3月29日19时,污水团沿河快速下泄,冲破8道应急拦截坝。4月5日22时,气温骤降,应急控污工程效率断崖式下跌。
这是我国近20年来尾矿泄漏量最大、对水生态影响最大、应急处置难度最大、后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任务异常艰巨的突发环境事件。
生态环境部迅速行动,启动应急响应程序。3月29日深夜,生态环境部工作组赶到伊春市,迅速开展工作。经过几个昼夜连续奋战,4月11日凌晨3时的监测数据显示,尾矿库泄漏的特征污染物钼已得到有效控制,呼兰河钼浓度全线达标,实现了“不让超标污水进入松花江”的应急处置工作目标。
类似影响范围广、处置难度大、公众关注度高的突发环境事件不止这一起。例如,2019年3月21日14时48分许,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后,当地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分别超标57倍和348倍,新丰河闸内断面二氯乙烷和二氯甲烷超标2.8倍和8.4倍。
2021年11月19日至23日,贵州省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化产车间洗脱苯工段二段贫油冷却器破裂,次年1月26日至2月6日,该地区因雨雪天气地下水水量大幅增加,冲刷携带洗油污染物通过地下通道迁移,对该公司厂区及周边土壤、地下岩溶裂隙、地下水造成污染,小黄泥河、黄泥河共约123公里河道水质受到影响……
经过生态环境部工作组协调指导,相关地方全力应对,这些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理。
“近十年来,全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由每年大概700起左右下降到300起左右,其中重大级别事件每年大概两起左右,较大级别事件每年10起左右。”李天威说。
第一时间开展现场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仍呈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基于化工企业的产业布局,中东部地区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相对较多。
生产安全和交通运输事故是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诱因。据统计,化工企业泄漏、火灾爆炸、尾矿库泄漏、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等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比例占80%以上,违法排污等造成的不到10%。同时,自然灾害、历史遗留问题等也能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且通常跟其他的因素耦合叠加,给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防范带来极大的挑战。”李天威告诉记者。
例如,2020年7月,受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泄漏,造成跨贵州、重庆两省(市)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汛期环境安全工作。今年6月2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扎实做好汛期水环境监管,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和污染源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要加强环境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完善应急响应体系,指导地方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此前,生态环境部专门印发《关于加强2024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对汛期环境监管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作出安排部署。
上述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各类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强化问题整改。对汛期污染强度高值断面和存在风险隐患的饮用水水源及时预警,对水质出现异常波动的,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坚决依法查处各类借汛期违法违规排污行为,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明确1小时报告、现场直报、并行报告等三项信息报告制度,做到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即知速报、该报快报和应报尽报。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生态环境部要求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处置。据了解,目前生态环境部常备三支环境应急队伍,以部应急办为主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各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区域督察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对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及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
防范处置仍面临三大难题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应急准备不断强化。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2365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摸清了20余万处环境应急空间和设施点位,总体上形成了全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准备“一张图”。探索开展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试点。连续三年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2年至2023年,全国共排查整治风险隐患22.95万余项。环境应急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健全重大敏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三项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保障、应急准备、响应时效三个环节10项任务。强化环境应急演练,2023年,全国省、市两级开展环境应急演练536次,20多个省份组织开展了“一河一策一图”专题应急演练,持续开展分级分类的环境应急培训,有效提升各级环境应急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不过,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没有根本缓解。单就结构性、布局性的环境风险来看,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如李天威所说,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危化品交通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全国有7000多座尾矿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6.5万公里,每天通过道路运输的危险物品近300万吨,全国现有化学物质约4.5万余种,每年还要新增上千种,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加工、使用消费、废弃处置等各环节、全流程都有可能进入环境。“有什么样的布局,就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多大的环境安全压力。这种结构性、布局性的风险长期存在,并处于高位运行,对环境安全造成巨大压力。”
此外,防范突发环境事件还有“三难”:第一难,诱因复杂,防范难。第二难,综合性强,处置难。例如,黑龙江省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泄漏事件发生时,冰天雪地,气温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现场人员羽绒服外面还套着棉大衣,340多公里的河道,几十个处置环节、几十个处理点都要有人盯守。第三难,社会关注度高,应对难。突发环境事件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不能出任何纰漏。
“可以说,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有点像足球比赛守门员一样,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是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生命线,我们始终秉持‘时时处处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强化事前防范和应急准备,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李天威表示。
下一篇:谁来保障兴趣班孩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