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中8只巴掌大的小奶狗有的酣睡,有的跌跌撞撞爬来爬去,它们的母亲—— 一只纯种德国牧羊犬,警惕地环视周围的陌生人。6月19日,《法制日报》记者在黑龙江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采访时与这8只不足月的小家伙结识,1年之后,它们将奔赴全国各地机场、车站、缉毒一线,与人民警察一起守护一方平安。
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于1980年随着武警黑龙江省边防总队的成立开始创建,多年来基地出色完成多项重大安保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1次,两人荣立个人一等功,10人荣立个人二等功,成为国家重大安保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800多条警犬分布全国
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是国家移民管理机构中唯一的公安部警犬二级繁育单位,目前有繁育大队、训练大队,主要承担种犬遴选、繁育,幼犬及育成犬培训任务。
从幼犬的接生、养育到幼训,是基地繁育大队的职责。“有3成多幼犬会被淘汰。”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民警杜洋告诉记者,幼犬出生3个月后,就要进行基础训练,根据它们的性格,初步判断可否担负追踪、鉴别、警戒、看守、巡逻、搜捕、通讯、携弹、侦破、搜查等基本任务,达到考核标准的幼犬才可以移交训练大队,进入第二阶段。
繁育大队北面是成犬犬舍和种犬犬舍,这里有德国牧羊犬、边境牧羊犬、拉布拉多、金毛、史宾格、昆明犬、罗威纳、藏獒等犬种。见有陌生人到访,众犬齐吠,弹跳力出众的马里努阿犬在笼中上窜下跳,十分兴奋。
杜洋望着犬舍里一条德国牧羊犬告诉记者,“它叫‘降龙’,我曾经带它在哈尔滨机场执勤,今年7岁多了,警犬七八岁时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到这个年龄就面临退役了。”
多年来,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的警犬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历届中俄博览会、G20杭州峰会等重要安保任务,有8条警犬由于安保工作出色被公安部评为“功勋犬”。基地创建至今为全国边境地区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警犬技术人才和1900多条警犬。
20项专利藏身训练场内
记者在基地见到了曾荣立一等功的民警朱华林。“警犬训练到成犬需要一两年时间,工作寿命也就是六七年,与警犬朝夕相处的感情就是战友之情。”今年36岁的朱华林,大部分时间在警犬基地度过。
朱华林带过6条警犬,警犬“舞情”在全国第二届警犬技术大赛中获得追踪、鉴别科目金牌,这一直是他的骄傲。
训练场上随着朱华林一声“上”的口令,两岁的马里努阿犬“小伙”一跃登上了第一级台阶,接着是第二级,就这样一直跳到第九级,然后顺着陡坡下来。
朱华林介绍说,这座10.5米高的铁塔名叫九级跳台,是国内难度较高的警犬攀高技术科目,对于普遍恐高的犬类来说,九级跳台相当于人们眼中的珠穆朗玛峰。为了让警犬克服恐高心理,训练时,训导员会用绳子拴住警犬腰部,发出口令后,逐个台阶朝上拉。
“由于太高,警犬起初都不敢攀爬,有些即使跳上去也不敢下来,只能由训导员爬上去抱着一节一节送下来……经过周而复始的训练,警犬才能最终攀爬到九级高度。”朱华林说。
正是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基地先后掌握了“神奇的退行”“90度垂直攀高”等4项世界级训犬技术,培训出来的警犬曾荣获全国警犬技术比赛团体冠军和多个单项第一名。
“硬件设施是保障,高新技术是关键,目前基地已持有警犬九级跳台、垂直爬梯等20项专利。”朱华林说。
紧盯18个课题多向发力
转隶以来,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党委积极探索符合国家移民管理特色的用犬模式,不断健全完善警犬选配使用管理机制,以适应不同培训任务需要。
“基地目前有德国牧羊犬、马里努阿犬、杜伯文犬等20多个犬种,除部分优秀种犬从国外引进外,绝大部分是自主繁育。”基地繁育大队大队长李杰夫说。
为切实提高警犬繁育水平,基地不断拓宽警用工作犬繁育种类,优化种犬品系结构,加大警犬繁育工作科研力度,通过新品种繁育,不断提升犬种警用品质。
此外,基地还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远程指导管理,建立了警犬技术工作交流网络协作平台,强化对全国移民管理系统警犬日常管理、训练、考核、复训、使用技术和卫生防疫工作的远程指导等,不断推动警犬技术工作健康发展。
为加强对警犬技术应用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地教研团队还紧盯警务前沿,对警犬繁育、训练、装备配备等18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延伸警犬技术工作触角,强化DNA、气味鉴别等关键技术的引入和攻关,积极探索气味鉴别、血迹和物证搜索等科目的训练,努力打造具有移民管理特色的“一流警犬技术专业队伍,一流警犬技术管理制度,一流警犬技术保障体系,一流警犬技术勤务模式”。
着眼未来,警犬训练技术应用任重道远。面对挑战,哈尔滨警犬训练基地牢记使命,不畏艰辛,探索创新勇攀高峰。
记者 张冲 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