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受国务院委托,8月3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数字显示,1月至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981亿元,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9.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累计增长3.2%;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751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收入增幅。
“总的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有力保障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同时,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刘昆说。
报告指出,今年4月至7月,全国共为196.2万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9395亿元,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老政策退税1233亿元,1月至7月共有20628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为去年全年办理退税规模的3.6倍。
加快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提前大规模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6个行业纳入政策实施范围,7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到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全面解决了这些行业的留抵退税问题。
同时,聚焦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1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等税收优惠政策。4月1日起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
此外,将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由5个特困行业扩围至其他17个困难行业,将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延长到2022年底,为更多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数字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各地共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7万亿元(含部分2021年结转额度),支持了一大批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项目建设。
报告指出,专项债券额度分配和投向领域得以优化。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坚决不“撒胡椒面”,在重点用于支持交通、能源、生态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同时,中央财政接受地方委托代办发债操作,确保地方发债工作不受疫情影响。允许先行调度库款用于预算已经安排的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债券发行后及时归垫。此外,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主体提供配套融资支持。
报告还介绍了民生保障方面的相关情况。
一方面,及时安排经费支持科学快速处置局部突发疫情,强化对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资金保障,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与此同时,多措并举稳岗位保就业。及时下达就业补助资金,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将大型企业返还比例由30%提至50%、中小微企业由60%提至最高90%。
在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央财政下达学生资助补助经费688.5亿元。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预计可惠及400多万毕业生。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上调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98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1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84元。
刘昆透露,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包括落实落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扎实整改审计查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