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海关守国门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中国海关围绕守国门、促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科学监管,运用大数据、智能审图等高科技手段,提升口岸查验和征税效能,保证货物进出口安全有序。
□ 本报记者 蔡岩红
2022年,我国外贸总值超过42万亿元,全国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达48亿吨,监管货轮、飞机、火车等运输工具1300万辆(架、艘),监管跨境邮快件3.2亿件。“如果把去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装到火车上,首尾相连可绕地球赤道30圈;如果把去年监管的集装箱连在一起,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可以排成两排。”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近日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做了形象的比喻。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海关守国门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中国海关围绕守国门、促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科学监管,运用大数据、智能审图等高科技手段,提升口岸查验和征税效能,保证货物进出口安全有序。2022年,海关税收入库2.28万亿元,增长13.6%;严格检验检疫把关,防止重大动植物疫情传入和外来物种入侵,累计检出有害生物58万种次;严打走私维护国门安全和营商环境,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4500多起,案值1200多亿元。多措并举服务外贸保稳提质,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跨境贸易更加便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
今年,全国海关将着力做好构建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守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落实一揽子外贸促稳提质措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坚持高标准全面从严治党等重点任务。
调研企业痛点堵点研究新举措
外贸形势发展,经营主体是关键。海关总署响应党中央助企纾困号召,去年先后出台23项支持措施,各地海关结合当地实际细化为1300多条具体举措,受到了经营主体的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保畅通上,我国货物进出口总体上不仅没有因疫情受阻,而且通关更加快捷、更加便利。2022年12月,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分别压缩67%和92%。在降成本上,支持企业享受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仅去年就为外贸企业减税、退税2850亿元。在优服务上,开展“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创新大宗商品“先放后检”,农食产品“绿色通道”等监管模式,将87种商品编码调出法检目录,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俞建华说,目前海关总署正对23项措施进行评估,能够保留的都将保留,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针对现在企业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进一步研究新的政策举措。
在畅通进出口物流方面,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支持建设智慧口岸、智能边境,通过科技手段提速增效,促进跨境物流更加便利化。在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方面,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为企业提供通关“一站式”服务。在降低企业成本上,帮助企业用好用足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协定关税优惠,降低进出口环节成本。在支持新业态发展方面,创新跨境电商海关监管模式,做到精准监管、快速通关。支持市场采购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
俞建华表示,下一步,全国海关还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继续开展“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服务,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走进机场码头,直面企业需求,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破难题、解新题,全力以赴促进外贸促稳提质。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近年来,海关聚焦通关便利化,口岸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口岸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广大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一段时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海关总署办公厅主任赵增连说,海关在各方面密切配合下,就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海关连续5年组织推进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大幅压缩口岸通关进出口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深入推进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规范和降低进出口环节的费用,持续提升口岸管理信息化水平等。通过这一揽子的举措,口岸通关时间更短、通关成本更低、通关手续更便捷。
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永远在路上。海关总署下一步将继续推出新的有力举措,优设施、搭平台、促联通、强合作、提效能。
优化口岸设施。海关正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进重要边境口岸的扩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边境口岸通关能力。指导海南省落实自由贸易港口岸布局方案,加快自贸港口岸建设,为下一步如期封关运行提供口岸设施保障。
搭建服务平台。海关将进一步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实现出口退税申报、发票信息自动抓取,便利企业办理退税业务。优化“通关+物流”“外贸+金融”相关服务,为企业提供通关物流全流程信息查询、出口信用保险办理、跨境结算融资等服务。
促进内外联通。海关正会同各方积极推动陆路边境口岸复通,进一步促进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班列发展,支持各地“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
强化国际合作。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海关正大力推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国际合作,协调推进智慧口岸建设,稳妥推进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一窗口”合作,推动跨境贸易相关单证交换共享。
提高通关效能。在前期评估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组合港”等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公布口岸通关流程和主要环节作业时限,将通关时间稳固在合理区间内,给广大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通关预期。
织密织牢立体打击走私防控网
“走私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毒瘤,危害国家安全和经济秩序,有的还影响人民生命健康。”俞建华说,经过多年严打,走私势头得到了遏制,总体上是平稳的、可控的,但形势依然复杂。
俞建华分析认为:一是走私活动的组织更加团伙化、专业化。二是走私分子的手段更加智能化、隐蔽化。针对这些特点,海关会同公安、海警等部门组织开展“国门利剑”联合行动,重拳出击,对重点商品、重点渠道、重点区域的走私,进行严厉打击。5年来,共侦办走私犯罪案件2万起,案值5000多亿元。洋垃圾走私案件由高峰时的481起,下降到去年的98起。查获象牙制品从高峰时的9.2吨,下降到去年的70公斤。
俞建华表示,今年,海关将继续保持严厉打击走私高压态势,加强专项打私,开展“国门利剑”“国门勇士”等联合专项行动,重拳打击成品油、洋垃圾、枪支毒品等走私;加强全面监管,发挥海关口岸监管、检验检疫、稽查等综合作用,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监管,织密织牢立体的打击走私防控网;加强综合治理,海关将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反走私综合治理的主体责任,协同公安、海警等执法部门力量,形成反走私合力。
去年,海关总署部署在全国海关开展了“口岸危险品综合治理”百日专项行动,清理因疫情积压在口岸的危险品2400多批,查发伪瞒报危险品1600多批,行政处罚案件立案500多起,危险品整体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保障了口岸安全稳定运行。
“百日行动收官不等于收兵。”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说,今年海关将持续开展集中整治,启动了为期半年的“打击进出口危险品伪瞒报”专项行动,坚持“打击、治理、震慑”相结合,全面加强风险防控、现场监管、后续稽查,完善监管链条,实现全国海关执法“一盘棋”。同时,加强执法联动,与相关部门共同筑牢安全监管“一张网”。此外,把专项行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和做法固化下来,作为常态化的治理措施,防止口岸滞留现象反弹,保持打击伪瞒报的高压态势,让守法者便利通畅,让违法者寸步难行。在做好口岸危险品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聚焦口岸的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执法作业安全和实验室安全等重点领域,持续做好安全风险隐患的排查、排序和排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守牢安全底线和监管红线。
上一篇:尽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势在必行
下一篇:今年3月我国沙尘天气较往年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