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交出富民新答卷

图为执法人员乘坐执法船在密云水库巡查。□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 本报记者 黄洁 徐伟伦 文/图开年不久,“天蓝岸净...

图为执法人员乘坐执法船在密云水库巡查。

□ 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巡礼

□ 本报记者 黄洁 徐伟伦 文/图

开年不久,“天蓝岸净,密云水库冬季又添17只野生大天鹅‘常住客’”的消息冲上热搜。同一时间,京冀两地召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推进会、多部门会商强化行刑衔接共保“生命之水”、检察院开展放鸟回归自然活动……正是这些坚持不懈的努力,让这里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市第一、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

如今,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借助好山好水好生态的优势,探索出水库鱼、特色蜜等五大特色农业和旅游、养生绿色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区不断夯实法治根基,为生态文明立法贡献密云智慧,用执法改革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护水”,筑牢生态修复司法屏障,以沉浸式普法凝聚群众保护合力,良法善治绘就了密云生态富民新画卷,实现了法治、生态和人文的共融共促,也让群众收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幸福感。在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中,密云区“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榜上有名。

“九龙治水”变“一龙护水”

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宇兴评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近两年,密云水库保水的技防措施不断升级,依托由无人机、无人船、环库高清摄像头组成的“水陆空”三位一体数字化保水平台,已实现对库区的全方位、立体式“把脉问诊”。

这在以往,难以想象。

“被风吹断的枝叶,留在岸上归环卫管,到了水里就归水务管。”这是曾在网上流传的“九龙治水”窘境,也道出了水环境保护治理中的现实问题。

2018年4月,密云区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区司法局对“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进行合法性审查,协助执法大队梳理农业、环保、城管等部门涉及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水源保护的131项行政处罚权,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授权由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统一行使,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护水”,率先实现了特定区域综合性执法。

“现在密云水库如果出现问题,追究我们一家的责任就可以。”宇兴评说,综合执法大队先后制定了30余项管理制度,实行执法服装、工作证件、执法车辆、执法设备“四统一”,并将水库一级区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组建2150人的保水网格员队伍,精准管理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通过完善“行刑衔接”机制,与密云区公安、检察院建立会商机制,查处了一批电鱼案件,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牵头上游流域“两市三区”组成保水共同体,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建立全市最严的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补偿机制……经过多年治理,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可供生活饮用的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达到全市最强,以密云水库为基底的生态资源宝库日渐丰腴,成为北京生态涵养的“压舱石”。

良法善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让密云尝到了“甜头”,法治促生态的大幕就此拉开。

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密云区多次提出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和发展的立法建议。2019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牵头启动《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立法调研,密云区充分把握立法调研契机,提出“增加生态指标综合补偿”等36条建议,为生态文明立法贡献密云智慧。

良法善治,贵在落实,重在行动。

电鱼,会造成大量水生动物性腺功能损伤,直接影响种群繁衍,严重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曾是困扰密云生态文明建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很多执法现场,电鱼者会直接将工具扔进水域,或谎称“路上捡到”“仅此一次”,让案件侦办陷入困境。现在,有了“行刑衔接”机制,行政执法部门与警方通力合作,从通信记录、工具采买、销售等全链条入手,让违法者无隙可乘。

惩戒之外,修复为重。2020年10月,密云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北京首例渔业生态损害赔偿修复案完成赔偿工作,3名电鱼案的赔偿义务人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将400余公斤鲢鳙鱼苗投放至密云水库潮河大坝水域。目前,检方已连续3年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增殖放流活动,同时制发了多份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

“电鱼违法必受惩处”“禁渔护渔从我做起”,走在密云水库周边的村落,宣传展板和橱窗中的普法内容随处可见。密云区司法局局长张连福告诉记者,在对群众的普法过程中,密云创新形成沉浸式互动普法模式,通过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做“活”保水普法品牌。在“我为家乡测河流”科普实践活动中,组织中小学生收集家乡河流、家庭自来水水样,聘请环保专家开展水质检测实验,通过科普实践解读法治保水保生态的独特魅力。

“生态+法治”赋能乡村振兴

存好了“绿水青山”,取出的是“金山银山”。现如今,加上法治的底色,密云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开始收获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中华蜂是一种濒危本土蜜蜂,对生态环境敏感,在很多地方都难成活,但它们却在密云活得相当自在。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8.5%,全区共养殖各类蜂群达12.35万群,占全市蜂群总量的近一半,年产值超过1.2亿元,蜂业旅游观光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亿元,直接促进果蔬增产效益超8.5亿元,形成“农旅结合”的新模式。

这背后,同样有着法治底色。2022年,某养护公司收到密云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因其对杨树进行喷洒农药作业时距离蜂箱仅5米距离,导致蜜蜂大量死亡,须赔偿蜂农各项损失3.9万元。同时,密云法院向事发地镇政府发出司法建议,提出应严格规范养蜂区施药作业,施药前履行宣传告知义务,以便蜂农做好防护准备。

为实现共同富裕,密云区创新实施企业、律所、科研机构等“1+9+N”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19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提前一年全部实现“消薄”,33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1.8亿元,同比增长31.4%。此外,密云区司法局牵头开展法治帮扶,畅通城乡法治要素流动,促成城区121家律师事务所与密云300余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为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支持、消费帮扶和产业帮扶等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保水护水是密云的头等大事,依法保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法治护航。”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新明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法治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密云将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担负起守护首都“生命之水”的重要使命,交出生态富民的新答卷。

记者手记

白河西下,潮河东行,在密云相遇,于是有了两水夹“明镜”的壮美山河。60多年来,密云水库始终浸润着首都北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在于“转化”。如何转?转向哪里?没有现成答案。

在密云,记者看到了法治化的新路径,在生态涵养区听到如此多的法治故事,也是采访之初没有想到的。仅2022年,密云就诞生了上游流域“1+3”法治保水深度协作机制、全市首个《环境保护禁止令实施办法》等十余项创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密云,一份司法建议,让蜂产业健康发展;“一村一律所”法治帮扶,让农产品不仅有了商标,更让滞销梨变成了一梨难求;组建支持密云高质量发展公益法律服务专家团,宣传带动企业到密云投资……法治、生态和人文在这里共融共促,也让密云从被动执行保水任务到主动创造环境优势的实践探索中,交出了生态富民的新答卷。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