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法治热点

国际仲裁中心(北京)建设“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5月27日在京举行,记者在会上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洁 

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5月27日在京举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市关于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施意见中的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核心承载区实体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朝阳CBD法律服务聚集示范区,丰台法务区,东城、海淀等特色法律服务生态区快速发展,“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据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强介绍,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委试点任务要求,坚持以“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北京方案”稳步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2022年4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对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及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行全方位部署,截至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2024年4月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下发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聚力实施五大功能定位、四区联动布局、三方主体协同、两步走发展规划和一个实体平台建设的“54321”行动战略。

为了不断提升友好型的仲裁环境,北京市司法局协同市发改委、市“两区”办等部门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同时《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也已列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审议项目。

据了解,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三家在京仲裁机构共受理仲裁案件18583件、标的额2792.07亿元,案件量同比增长46.36%,案件标的额同比增长24.16%。同时,贸仲、海仲、北仲均为最高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的首批仲裁机构,不断推动裁审沟通衔接,在京仲裁机构还积极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在仲裁程序中引入调解等程序,全力打造全链条争议解决机制。

记者了解到,在京仲裁机构充分发挥在仲裁行业的引领优势和仲裁领域交流交往的平台优势,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创设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及其合作机制,打造了中国仲裁周、中国仲裁高峰论坛等促进国际仲裁发展的前沿平台,并连续10年在欧洲、亚洲、美洲举办中国商事争议解决高峰论坛,中英双语发布《中国商事争议解决年度观察》,在国际交往中高水平塑造仲裁“北京品牌”。此外,仲裁人才培养已被纳入《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计划。在京仲裁机构还与近30所知名高校签署了国际仲裁硕士、涉外律师硕士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经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批准,与10所知名高校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北京市司法局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贸促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司法局将协同各方共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不断优化仲裁发展环境,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同时,北京市司法局还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共同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