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加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这是对过去十年我国法治建设成果作出的重大论断。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法治建设作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体部署了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发展这一思想,提出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意味着为了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需要逐步推进各区域、各条线和各领域特别是重点领域的依法治理。以法治规范、促进和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二十大报告针对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和保障善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的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的最基础工作。二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科学立法要求立法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方法准确反映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及内在规律,所立之法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民主立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意志,符合人民利益,获得人民拥护。依法立法是要求立法符合合法性,要以宪法为依据,各级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立法内容和立法程序有法可依,依法进行。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生产面临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对我们的立法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文明社会中,法治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加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升涉外执法效能,有效应对外部风险与挑战。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关键,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等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法治政府建设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建设法治政府,要使政府职权法定、依法履职,各项行政行为于法有据。这要求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让政府和市场各归其位、各展其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严格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实现司法判决的实体公正,还应体现司法的程序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实现个案公正与整体公正、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相统一。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普法工作要紧跟时代,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强化依法治理,应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我们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践行法治建设新要求,开创法治中国新局面。
(兰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甘肃省侨联“一带一路”涉外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法学博士柴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