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渴求能获得与科研实力相匹配的融资额度。”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北斗卫星导航芯片设计、研发及应用,为北斗导航系统生产的“北斗芯”应用于众多国家基础行业。但在公司副总经理李勇看来,他们未能在金融机构那里找到与科研实力相匹配的位置。“我们处在一个风险高、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研发投入大、资金流转周期长,对资金的渴求非常迫切。”李勇说,2018年以前,想找银行贷款非常难。
这是大多数“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都会面临的融资困境。在制造业换挡升级的过程中,“专精特新”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在制造业发展中担负着补短板、填空白的任务,而且能够及时对接和适应新技术及其应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存在抵押物不足的问题,甚至还在蹒跚起步处于亏损中,在传统银行授信模式下很难获得与发展相匹配的授信。如何让“专精特新”企业变“知产”为“资产”,化“专利”为发展“红利”?
坐拥“知产”富矿
“专精特新”遭遇融资难
在佛山高明,为了攻下核心技术,汇百盛激光从2004年开始专注研发激光设备,“现在我们的产品可以替代传统冲床,实现‘豆腐雕花’般切割钢板,不仅可以服务企业工业4.0转型,还远销海外。”公司总经理梁建冬说。
时间倒回至2018年,刚刚将公司迁至佛山并重新注册市场主体的梁建冬很快就在融资上犯了难。“那时候,银行要看3年的营业流水,没有一家银行会给一家刚刚注册的企业贷款。”在他看来,公司最大的财富是多年研发积累下来的专利和知识产权,而非固定资产。
以汇百盛为代表的企业掌握着工业升级的命脉。但与此同时,企业固定资产占比低、科技研发投入重,前期研发投入大、产出回报时间长,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国家专利、知识产权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往往难以变现。
银行业显然已经意识到供需的矛盾。建行广东省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鲍杰汉则直言:“过去,科创企业的轻资产现状与银行传统授信的重资产抵押模式不匹配。”面对考验,银行的信贷思路亟需转变,建立适应高新科技企业的全新授信体系。
但记者调研发现,对银行来说,企业的专利或核心技术价值如何评估、“知产”如何流转交易、如何控制知识产权质押的风险,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我们能不能探索出一条道路,摆脱过去对强抵押的依赖,让企业哪怕没有‘砖头’,也能在银行找到适合的融资途径?”浙商银行广州分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车宇轩说。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8.8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万件、商标注册量89.6万件,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
如何才能将这些“财富”激活,让它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被看作是解决方案之一。这一方案通过以专利权这一无形资产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可直接让专利价值变现。
为了寻求突破,2014年起,广东率先在佛山等地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在这个与传统抵押贷款截然不同的全新赛道上开始探索。
三个难题制约银行“敢贷会贷”
广东实践逐一破题
在广东,“知产”快速转化为“资产”得益于广东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对三个关键难题的探索突破——知识产权评估难,知识产权交易、流转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控制难。
“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瓶颈就是估值问题,它关系到金融机构敢不敢贷款、贷多少。”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金融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段志强指出第一个痛点。
调研发现,部分银行组建专业分析团队,成为突围路径之一。建设银行广东分行专门开设科技金融部,聘请15名来自海内外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专职进行制造业行业研究。“这个团队不参与金融业务,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让一线客户经理看懂企业含金量。”鲍杰汉说。
部分企业则选择借助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力量让金融机构看到自身价值。“评估公司依托我们提供的基础素材,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根据专利保护的范围、企业在细分领域的行业地位、国家对于产业未来发展导向、专利已产生的收入和未来趋势等因素,综合判断形成了一个评估价格,我们认为是比较公允的。”李勇说,2019年,泰斗微电子凭借着评估价格,从建设银行获得3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的第二个痛点是金融机构如何实现知识产权交易、流转。
“企业的专利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如果专利不能实现流转、变现,出现坏账以后质押在银行这里的‘知产’就是一张废纸。”一位长年对接高新技术企业的银行支行行长表达了行业的担忧。多位银行人士同样指出,流转问题没有解决会打压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积极性。
对此,段志强呼吁:“全国范围内亟需建立交易机制、转换机制的平台。”事实上,广东已经在探索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2019年,广州推出全国首单纯专利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创科技企业运用专利许可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先河。为了突破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的地域限制,2021年,广东省开始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试点,目前已实现20个地市线上质押登记全覆盖。
今年6月,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揭牌。近日,该区又上线了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和服务平台,成功打造出全国第一条贯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放量需要解决的第三个痛点是,相关业务出现风险敞口该如何覆盖?“这是银行机构关注的另一核心问题。”中信银行广州天河智慧城支行副行长祝文博说,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很大程度缓释了风险,财政资金起到了兜底作用,极大提升了银行放贷意愿。
针对这个痛点,广东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给银行吃下定心丸。2021年初,南海农村商业银行发放给一家佛山照明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出现逾期,导致150万元资金未收回。但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由省、市、区、镇四级财政资金共同建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对该项目给予合作银行补偿金额97.5万元。
“目前,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坏账的赔付比例可以达到七成,通过财政资金撬动融资杠杆,激励金融机构向轻资产、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发放贷款。”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调研员谷办才告诉记者。
这是广东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生动注脚。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全省已有20个地市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覆盖率达95%。政银合作亦在加快推进,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补偿资金池总体规模超过4.3亿元,推动形成多种风险共担的业务模式,推动银行机构敢贷、愿贷。
在各方合力下,广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试点走向普惠,规模增长迅速。广东银保监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其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累计投放规模达到110.23亿元,同比增长66%;截至2022年9月末,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超160亿元,同比增长104%。
在全新赛道“修炼内功”
政银合作拓展空间
随着银行对于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认知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环境在不断改善。
一个多月前,汇百盛激光佛山总部增资扩产项目顺利落地。其中,来自于农行的1亿元授信中就包含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笔资金为企业继续向激光智能装备和应用产业高端迈进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
这并非个案,调研发现除知识产权融资外,广东银行机构正运用信用、动产质押、股权质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弹药”。李勇也明显感觉到金融机构的转变,“从2019年开始,与我们轻资产、重技术公司匹配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
“多年来,广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数质并举,科技金融发展如火如荼、独树一帜。”段志强说,不过,在制造业转型换挡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若要实现对科技型制造业企业更大力度的支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观察到,各家银行正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评价体系等方式,在科技金融赛道中修炼“内功”。
例如,中行广东分行设立研究机构,定期制作行业研究报告;中信银行广州分行通过投资银行部,为高新技术企业开辟专属贷款审批通道,用“评价卡”机制决定企业的授信额度。
解决科技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问题,政府有为的手也要发挥作用。段志强建议,政府要发挥关键导向作用,通过搭建公共平台,沿着产业链“打捞”起一批有含金量的“专精特新”企业,让金融活水实现更全面的覆盖。
银行业表达了同样的期望。“我们希望国家层面能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为银行开展业务提供良好的依据,这样能让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都能匹配到一定看懂未来产业的能力,共同服务好企业的融资需求。”车宇轩说。
广东正沿着这一方向转变。今年4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与多家银行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协议,助推全省创新型科技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实现融资。
就在上个月,《广东省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出台,提出将通过优化“互联网+”知识产权综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而在交易方面,将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全国性综合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转移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提出,广东将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质物处置机制,鼓励银行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同时,探索社会化资金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的路径和模式,实现基金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广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将达2500亿元。
记者手记
培育知识产权融资的良好土壤
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的广东,高新科技企业星罗棋布。走进企业展厅,产品与设计风格多样,但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元素——知识产权专利陈列墙。一项项国家级、省级专利,是企业最骄傲的“排面”和资本,也是安身立命的“独门秘籍”。
在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超级光网络通信技术、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新兴技术的企业不断涌现,它们之中不乏明星企业。但在做大做强之前,企业需要经历漫长的技术研发、应用验证、市场化的道路,资金缺口巨大,迫切地需要用手里掌握的资产“富矿”换成发展所需的资产。
而从银行业自身发展看,转型也对它们的能力提出新的需求——培养看懂高新技术的能力,掌握一批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客户资源。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广东省内银行机构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赛道上,已经拉开了一定的能力“梯度”。资金体量占优、人才队伍更大的四大国有银行,早在数年前已开始组建团队,推出长期跟踪科技型企业的模式。股份制银行亦在近年跟进,通过评价体系改革、创新产品,为过去不敢贷、不能贷的优质企业放贷。
但定位为服务本土和中小微企业的城商行、农商行,面对规模小、研发投入大的初创型科技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仍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人才储备和服务能力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解决银行之间评估能力参差的问题,方案其实在银行之外——需要打造完整的知识产权生态,包括打通价值评估、质押登记、处置流转的链条,这需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财政部门、司法部门等多部门统筹协调。
而要解决银行风险覆盖能力有限的问题,需要更丰富多元的风险补偿渠道。目前,广东省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补偿资金池总体规模超过4.3亿元,政府财政资金已搭好台,还需引进更多市场力量。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探索社会化资金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的路径和模式,共同培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良好土壤。
(记者 唐子湉 唐柳雯 陈颖 黎华联 周美霖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