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案例 > 精品案例

吉林省延吉市人民法院朝阳川人民法庭 做实双语司法服务 创建双语调解新格局

 延吉市朝阳川镇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朝、俄三国边境,朝阳川人民法庭负责审理辖区内一审民商事案件以及全市婚姻家事案件。辖区总面积996.18平方公里,人口69986人,朝鲜族占比63%,农业人口占比49%。人口老龄化、语言沟通不畅、涉农纠纷多,是典型的朝汉民族融合乡镇。

吉林省延吉市人民法院朝阳川人民法庭

做实双语司法服务 创建双语调解新格局

  延吉市朝阳川镇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朝、俄三国边境,朝阳川人民法庭负责审理辖区内一审民商事案件以及全市婚姻家事案件。辖区总面积996.18平方公里,人口69986人,朝鲜族占比63%,农业人口占比49%。人口老龄化、语言沟通不畅、涉农纠纷多,是典型的朝汉民族融合乡镇。近年来,朝阳川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工作理念,积极推进朝鲜语、汉语双语司法服务,围绕构建深化诉源治理、助推人民调解,推动构建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调解工作新格局,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边陲小镇绽放。

  一、筑牢法庭阵地,人民调解贯穿解纷全过程

  积极支持人民调解,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人民调解等非诉方式化解纠纷。

  一是前端分流调解先行。法庭聘有两名驻庭特邀调解员对案件进行梳理,对有先行调解意愿的当事人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近三年,有3800余件纠纷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案件调撤率超过80%。

  二是纵向延展“扩圈”联动。主动与朝阳川镇综治中心、“巾帼”双语调解组织对接,确定辖区29个村委会、4个社区的人民调解员为诉讼联络员,将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村书记、政法委员请进“司法服务圈”,形成与人民调解全覆盖、相匹配的指导参与体系。

  三是双语调解提质升级。聘请经验丰富的双语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在邻里纠纷中常见的相邻关系、借贷、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领域有效发挥双语调解功能。

  四是巡回审判就地解纷。设立法官联系点、巡回审判点,推行和完善“农忙法庭”“周末法庭”“远程法庭”,在农忙时节及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灵活安排上门调解、立案、开庭,与人民调解员就近就地化解矛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调解模式,融入地方诉源治理格局

  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创新调解工作模式,释放多元治理效能。

  一是建立双向通报新机制。以“法官进网格”为契机,与辖区183个网格建立“双语法官联系点”,由282名网格员对其所在社区、村屯的纠纷进行排查,与镇党委、政府建立案件双向预警通报机制。

  二是丰富联动解纷新模式。建立涉诉案件动态管理台账,及时将涉案情况与所在村屯、社区对接,主动沟通化解方案,由“网格”法官就地化解。充分利用诉讼服务辅导、诉前调解、巡回立案审判、普法宣传等工作模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创设“无讼村屯示范点”2个,针对性开展巡回审判39次,普法宣传123次。

  三是组建家事调查新队伍。建立完善家事调查员制度,在民政、妇联等部门协调努力下,在延吉市婚姻家庭辅导中心聘请4名家事调查员,辅助调查家事纠纷中特定事实,同时专业开展家事调解、心理疏导,为案件审理提供参考,有力推动案结事了、事心双结。2023年以来,共计委托8件案件进行家事调查调解,同步出具家事调查员调查报告。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双语司法审判力量

  基于辖区特点,法庭承担了全院大部分朝鲜语、汉语双语审判任务,双语审判队伍建设是法庭建设的着重点。

  一是夯实双语队伍基础力量。合理设置招考条件,定向招录双语人才,通过招录朝鲜族选调生充实双语人才队伍。法庭配置双语法官及干警9人,并配备双语立案员,提供导诉、立案、调解、审判、裁判文书制作等“全链条”双语司法服务。

  二是完善双语人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双语法官参加培训,创造历练平台和机会,提高实务技能和工作能力,所有双语法官均已通过双语能力考核。

  三是培育多元双语人才队伍。设立“百姓说事·法官说法”工作室,聘请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具有法律素养、通晓民族语言的退休法官、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律明白人”为特邀调解员,全程参与案件诉前、诉中调解。近三年来,法庭提供双语导诉3000余次,双语调解3600余次,双语庭审920余次,制作双语裁判文书200余件。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