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政法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湾区政法

《信访工作条例》施行两周年  广州信访工作法治化再上新台阶

民主与法制网讯(□吴思敏 通讯员 穗信宣)“多点宣传《信访工作条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找哪个部门依法解决。...

民主与法制网讯(□吴思敏 通讯员 穗信宣)“多点宣传《信访工作条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知道遇到问题时应该找哪个部门依法解决。”“有困难可以当场提问,同时还可以学习到相关法律知识,挺好的。”5月31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三级信访局联合举办《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两周年集中宣传日暨“信访志愿服务面对面”活动,来自市、区信访部门的“老友记倾计工作室”“大榕树下问计于民”接访品牌等信访志愿人员,围绕信访事项依法分类处理、依法依规信访等内容,向群众进行耐心细致解释,并帮助有需求的群众梳理诉求,获得广泛好评。

这是广州市信访局用心用情接待群众,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生动缩影。

2022年5月《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广州市信访系统坚持以学习贯彻《条例》为主线,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确保群众信访权利得到依法保护、合理合法诉求得到依法及时有效解决,全力在法治化轨道上推动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两年来,广州市先后获得“全国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优秀集体”、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旗)以及多个全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道)等系列荣誉2023年3月,深度培育信访“家文化”获评“2020-2022年度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2023年6月,市信访局来访接待处四级调研员徐长山获评全省信访系统唯一的“广东省人民满意公务员”。

精耕细作“责任田”  依法履职导向更加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先后制定印发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信访制度改革和信访法治化作出安排部署。2022年《条例》颁布实施,将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为新时代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据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年来,广州市坚持以《条例》为基本遵循,自觉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形成了“党委政府带头谋、四级书记带头抓、信联会议带头统、领导干部带头干”的良好局面。

市信访联席会议修改《广州市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各级领导在接访下访、访源治理、化解矛盾、积案攻坚等重点任务中的主要责任,建立起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市、区主要领导带头到信访矛盾突出的基层和领域接访下访,带动全市各级领导每年接访1万人次以上,推动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

2024年度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现场。通讯员供图

完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细则》,在全省率先建立起覆盖全市176个镇(街)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并强化市、区、镇(街)三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实体化运行。调整完善市、区信联会议成员单位,突出重点领域建立12个专项小组,推动职能部门落实“管行业、抓信访”主体责任。建立信访数据比对专班、问责评议委员会专班,推进信访督查与人大监督、巡视巡察、纪检监察“三个融合”,严格依法依规精准监督问责,有效推进了各级各部门信访工作职责落实落地。

人人争当“排头兵”  信访为民初心更加强化

2023年6月26日,第六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召开。广州市信访局来访接待处四级调研员徐长山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是全省信访系统获此殊荣的唯一代表。2024年5月该同志又被广东省信访局推荐参评全国“最美信访干部”。

2015年脱下军装成为一名信访干部那天起,徐长山8年如一日坚守在信访接待一线,年均接待来访群众2000余批次。工作中,他始终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信访诉求当家事,倾心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信访为民的初心宗旨。他说:“群众的期盼就是我干好信访工作最大的动力”。

徐长山接访群众。通讯员供图

2022年8月,徐长山接到来访群众麦先生的报喜电话,其养女终于成功落户。原来,麦先生夫妇在十几年前捡拾了一名女婴小婷(化名)并养育多年,由于不了解收养政策,未及时到公安部门报案,导致无法办理收养和落户手续、孩子无法就读公办学校、就医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他们的生活遇到很大困扰,如果不能帮忙解决问题,会让孩子感受到被‘二次抛弃’。”了解到这一家人的遭遇后,徐长山十分揪心。于是,他立即将问题反映给领导,组织民政、公安、属地街道等多个部门协同解决。同时,多次接访麦某夫妇,时常通过电话、微信等跟进办理情况。经过几个月的走访和协调,小婷终于成功落户街道公共集体户。

多年来,面对信访工作中一个个复杂的矛盾、棘手的问题,徐长山以铁肩挑担、以智慧破题、用真情求解,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每年参与推动化解的疑难信访案件不下200件。谈及是否有工作秘诀时,徐长山只说:“真心诚意”。

在广州,像徐长山这样认真履职、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的信访干部不在少数,他们始终站在“家人”角度,了解信访人的困境以及诉求,让信访人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共有34名同志获评广东省“信访铁军”标兵。

全力推进“法治化”  良法善治生态更加优化

5月28日至30日,广州市信访局在从化区举办了全市信访工作培训,组织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聚焦信访工作法治化等重点任务,着力提升队伍政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推动全市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来自市区信访局、市直单位、国企和基层镇(街)的信访干部,以及市信访督查专员和专员助理等共150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现场。通讯员供图

记者了解到,两年来,广州市信访系统持续抓好《条例》学习宣传贯彻,推动《条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八五”普法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党性教育内容以及信访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全市各级举办《条例》宣讲培训会220余场次,各级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信访工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不断强化。

为推动《条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州市信访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5月开展《条例》宣传月活动,先后制作条例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1081条块,发放宣传单和宣传手册2.4万余张,推送宣传海报、相关短视频和信息600余条,举办各类宣传活动234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广州市南沙区作为全国7省(区、市)的14个县(市、区)之一,承担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任务。市信联席会议以此为契机,严格按照中央信联会议“五个法治化”“四个到位”等要求,同步推进南沙试点、黄埔先行、全市铺开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市、区信访联席会议分层次、分线条组织了120余次“路线图”和工作指南学习培训,分部门、分类型研究制定《信访事项受理工作规程》,动态完善《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做到细化业务流程提高“清晰度”、推进数智赋能提高“便利度”、建强综治中心提高“集成度”。

同时,市信访联席会议对“接访办访”和“来访上访”进行“双向规范”,既依法规范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也规范信访人的信访行为,引导依法逐级走访,文明理性表达诉求,有效形成了依法有序、和谐合作、共建共享的良好信访生态。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以来,全市信访总量同比、环比大幅下降,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持续向好。

深度培育“家文化”  源头治理成效更加明显

走进广州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外形酷似地铁车厢的“幸福号列车”信访服务驿站让人眼前一亮。“车厢”内,空调、电视、软座椅、饮水机、书籍等一应俱全,来访群众可以在这里休息、喝水、叙家事、话家常。“进入车厢,我的心情立即舒畅了不少。有什么烦心事,我可以和工作人员慢慢‘倾’。”一位来访群众感叹道。

“幸福号列车”。通讯员供图

市信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22年3月以来,广州市信访系统坚持德治、法治相辅相成,创新建设彰显广府文化的“家人、家事、家书、家访、家常话”信访“家文化”,把来访群众当家人,群众来信当家书,群众诉求当家事,群众信访当家访,与群众沟通聊家常话,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信访办理”向“信访治理”转化。

围绕建构语言符号、培植价值文化、规范行为模式,市信联会议推进全市接待场所软、硬件建设升级,倾心打造暖心“信访群众之家”。设计运用体现红棉、家、信访三者元素的符号,规范统一信访“家文化”品牌标识,设立“文化墙”“家话栏”“家事照”“家访区”,着力营造宽松舒适、和谐温馨、情感互动的接访环境。开展“红棉信访”服务评比活动,推进“接待家人零距离、初次信访零积压、业务办理零差错、服务态度零投诉”,优化来访群众对信访“家文化”情感体验。分层级对全市信访接待、受理、转送、办理、答复、回访、满意度评价等各个环节作出全面规范和统一,细化工作人员行为守则。完善“三共”互动、“家情”研判、“家事”督办、“家治”激励等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信访服务体系。

为壮大信访“家”力量,市人民来访接待厅创设了“老友记倾计工作室”,邀请信访战线老领导、老干部、老党员轮流无偿接访,提升信访疑难案件专家会诊水平和“一站式”服务能力。区、镇(街)完善基层“两代表一委员”、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网格员以及社会第三方力量等参与信访工作机制,按照“家文化”、信访办理、基层平台建设“三位一体”思路,健全“矛盾纠纷五级联排”“多元力量联调”“点面条块联督”等机制,在镇(街)全力打造吸附能力强、化解能力强的“两强样本”,有力提升了信访矛盾源头吸附和化解能力。

有信访“家文化”的凝聚,广州市全市各级信访工作载体创新更富特色、更具活力,如越秀区创建“黄花解忧”工作机制,花都区创建“10号工作室·党员连心桥”、南沙区创建“信访先‘枫’”党建品牌,白云区运用“同心亭”开展“大榕树下问计于民”,天河区以“暖心亭”建设“我家倾计花园”,海珠区创设“马师傅工作室”,荔湾区创设“如意流动调解室”,番禺区创设“肖可丽工作室”,黄埔区创设“金牌调解室”,增城区创建“矛盾联调中心”,从化区创设“兰姐工作室”等,这些有效载体打通信访工作的“神经末梢”,推动了信访工作多元共建共治共享。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