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资讯 > 立法动态

端牢饭碗的中国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俄乌冲突仍在延续,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粮食生产国设置出口限制门槛,一些国家正在遭遇粮食危...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俄乌冲突仍在延续,全球粮食产量下滑。一些粮食生产国设置出口限制门槛,一些国家正在遭遇粮食危机的挑战。

在全球粮食局势趋于紧张的今天,我国又该如何平衡粮食自主生产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保障粮食安全?

一片片玉米地里,挺拔的玉米株已高过人头,挂满果实。“今年玉米的长势好,亩产可达2000斤左右。”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种植户叶维辉将采摘下来的玉米一个接一个装入麻袋,越干越起劲。

眼下正是夏收季节,广袤中华大地上,玉米结穗,麦浪翻滚,稻谷飘香,一派喜人的丰收场景。对于农户而言,丰收意味着一年的富足。对于国家而言,丰收更意味着端牢饭碗的信心和底气。


“以我为主” 应对全球粮食市场冲击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第三年,局部地区冲突令粮食形势紧张,加上气候变化等问题,导致主要农作物价格急剧上涨。粮食供给的短缺,正让很多国家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部分粮食生产大国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限制粮食出口,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紧张局势。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国际局势动荡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一级巡视员赖应辉对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地区局势不确定性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亦有多个粮食生产国遭遇气候灾害,出现不同程度的粮食减产。

从全球粮食产供销现状来看,粮食形势不容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展望》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谷物总产量将遭遇四年来首次下滑,同比将减少1600万吨。预计2022年全球小麦产量将下滑0.8%。另一方面是贸易量的萎缩。今年,全球粮食贸易量进入三年来最低点,同比降低2.6%。

全球粮价一路持续走高。2021年,全球粮食价格已进入高位运行状态。2022年开春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价格指数(FFPI)跃升至1990年以来最高水平,谷物等主粮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国际小麦价格更是处于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全球政经局势不稳定造成恐慌情绪蔓延,加剧各生产国的出口限制政策,粮食进口国买粮难问题突出。”赖应辉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已有27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今年预计会有38个国家遭遇粮食危机挑战。粮食危机警报数据(IPC Global Platform)显示:2022年,多个发展中国家遭遇粮食不安全威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赖应辉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他表示,在此战略指导下,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小麦、稻米两大口粮基本自给,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冲击有限。但是,也不排除国际市场持续走高的粮价会对国内粮食价格、整体物价水平造成较大压力,增加稳市场难度。

他认为,面对全球粮食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更需以系统性、体系化的措施应对,完善粮食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预案。只有坚持粮食生产自主,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方能提升国内粮食产供销韧性。


“吃饱没问题 ,吃好需进口”

“国际市场变动会增加粮食进口费用,但不可能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吃饱没问题”。

“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国际市场变动、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都在可控范围以内。”他认为,我们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粮食安全。

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史上树立了“四大里程碑”:199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彻底告别持续数千年的饥饿困扰。“1989年我们曾预测中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4亿吨,2021年实际产量为6.8亿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大食物观’的建立,我国未来20年粮食产能有望达到8亿吨。”他表示,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中国人不会再挨饿。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4万吨,同比增18.1%。其中,大豆全年进口9652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7%。谷物及谷物粉全年进口6536万吨,同比增82.9%,占粮食进口总量39.7%,其中,玉米累计进口2835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约17.2%。小麦、稻米累计进口量达到1473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9%。

对此,王宏广表示,目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然而,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王宏广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给出“吃好”的标准,“但研究发现多数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粮食在800公斤左右,比我国高65%。”

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能够吃饱是了不起的成绩,要达到人均800公斤粮食“吃好”的标准确实有困难。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人均耕地少、进口食物多、种植业规模小、效益偏低、粮价偏高、国际竞争力弱、年轻粮农少、粮食浪费多等困难。此外,城镇化、工业化用地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

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王宏广表示,我国现已形成的粮食产能,加上适当进口,完全能够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满中国粮食”的目标。


“还是得靠自己”

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委员和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是得靠自己,进口不能太多”。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18年丰收,但与此同时我国粮食进口继续增加,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还有隐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建议,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他建议,应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整体布局,率先建设高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突破耕地和种子两大瓶颈,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既能产得出,又能调得快、供得上的高效供应链。通过加大种粮农民政策扶持,不仅提高收购价,更要建立技术补贴制度,增强科技装备支撑服务能力,形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赖应辉表示,我国优质小麦和大米供给不足,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饲料粮进口量相对较大;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卡脖子”隐忧长期存在。

在他看来,随着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长,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进口来源渠道有限,粮食进口国际话语权较弱等。作为粮食进口大国,我国要不断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表示,应拓展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建立和培育政府、国际组织、商协会及企业间多样化的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粮食合作机制。此外,还应培育我国国际大粮商,鼓励和支持国内粮食企业“走出去”,建立规模化海外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基地。“深化海内外合作,提升我国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赖应辉说。(记者 朱婷)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