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古寨新生机
“这个古寨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间的‘调北征南’时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村寨了。”
“现在古寨有多少人居住呢?”
“218户,813人。都是布依族。”
“统计过有多少栋楼吗?”
“147栋吊脚楼。其中,核心区48栋掩藏在360多棵古榕树之下,非常美。”
7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以“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为主题到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南龙布依古寨调研。这是调研组成员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教科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委工作人员罗松的一段对话。
甫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棵棵参天古榕将寨门团团包围,阳光穿过古榕映留在青石板台阶上片片斑驳树影。拾级而上,一棵巨大的黄葛树出现在眼前,它生机盎然且遒劲古老的枝叶为到来的人们遮阴避凉,诉说着悠远的故事。
跟随罗松的指引,穿过一条条巷道,委员们不停驻足欣赏那具有布依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
“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这些古建筑也颇具神秘感,有特色。”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吕世光边走边赞叹。
“据说他们这个古寨的房屋是按九宫八卦形排列,巷道也环环相扣但道道相通,不熟悉的人来这里确实像走进了迷宫。”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也感叹道。
“经常回来吗?”
“我就住这里。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在这个地方习惯了,不想出去了。”
委员们走到一座老屋前,与在门口做织绣手工的73岁老人韦世琴及其家人们聊了起来。
“你在这里住着,谁照顾你?”
“我的身体还很棒的,没事的。我的小孩住在县城,每个周末都会回来。”老太太边说边笑,洋溢着幸福。
“你的生活来源从哪里来?”
“政府有补贴;我的孩子每个月还会给一些,买米是吃不完的。”说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委员们也被老太太的笑声所感染。
“你平时烧饭用什么?”
“冷天用柴,顺便取暖;热天用电,电炉子方便。”
“这挺好,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驻足良久,告别老屋前的老人,委员们一路前行,身后传来老人们的歌声,悠扬婉转,响彻古寨……
据介绍,她们唱的是布依八音。布依八音,又叫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因用牛角胡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2006年5月,布依族八音坐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南龙布依古寨就是“八音坐唱”的发源地。
“有人,有音,有生活,有情怀,古寨才会有生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道。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古寨的整体修缮和功能完善。
“大多数传统村落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使用功能。”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对此有很深的感触。20多年前他在河北教育出版社主持工作时,就规划出版了一套《中国古村落》图书,他认为,现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记得起曾经的袅袅炊烟和淡淡乡愁。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说:“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保持乡愁和历史记忆、保留传统精髓和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统村落,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更有底蕴,使中华民族大融合更有基础,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重要纽带,意义重大、价值重大。”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和丰厚的地理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遗产。贵州省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讲好少数民族的文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传统村落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联播部主播、播音指导海霞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传统村落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一路上,调研组成员一边回味着古寨那令人陶醉的场景,一边热烈讨论着、思考着……
上一篇:栗战书主持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