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司法案例 > 普通案例

假酒贴“特供”标签 身价翻了几十倍

成本仅几十元的原料酒,贴上“特供”的标签,再以“精准推销”的方式销售给特定人群,就能卖出上千元的高价。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侦破...

成本仅几十元的原料酒,贴上“特供”的标签,再以“精准推销”的方式销售给特定人群,就能卖出上千元的高价。近日,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制售假酒案,摧毁一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黑灰产业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25名,现场查获“特供酒”及其他品牌假酒2.3万余瓶。

本想露脸却丢了面子

家住扬州的王某,是某知名品牌白酒的忠实客户。不久前,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称是这个品牌白酒的“销售经理”,手头有一批“特供酒”可以回馈老顾客,价格低廉、品质优良。“销售经理”不仅对王某曾购买过的酒了如指掌,还一口报出了他的家庭住址,声称可以货到付款。一听“特供”,王某来了兴趣,同意对方送货上门。快递上门后,王某发现快递员送来的酒包装颇为精美,且价格只有市场价的十分之一,便爽快支付了货款。

然而,在邀请朋友品鉴时,王某和朋友一致觉得这款酒口感异常,不像是大牌酒该有的品质。本想用“特供酒”在朋友面前“露个脸”,结果丢了面子,王某当即报警。

接警后,扬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与邗江分局共同成立专案组,对这起案件开展研判、侦查。调查中,民警初步明确了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作案手法:这是一个非法制售“特供酒”的犯罪团伙,其受害人遍布全国28个省份,扬州市公安局先后组织精干警力分赴贵州、江西、浙江、河南等地展开侦查。

黑作坊藏身于城中村

寻找“特供酒”销售窝点的过程并不顺利。办案民警很快遇到第一道难关:犯罪嫌疑人在外省藏身的小区常住人口众多,想要从中找到犯罪嫌疑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专案组民警通过实地调研及积极走访,最终锁定一处大致区域。经过一个星期奋战后,办案民警终于查出隐藏在城中村的一处不起眼的加工作坊。

4月26日,扬州市公安局兵分多路展开集中抓捕,查获“特供酒”及其他品牌假酒2.3万余瓶,假包装1.8万余套。当民警进入加工窝点后,眼前的一幕让众人咋舌。整个窝点凌乱不堪,包装物料散落一地,地面污水横流,既没有专业的除菌消毒设备,也没有专业的灌装设备。几名加工人员并未佩戴口罩、手套等,更有甚者,一边抽烟一边灌装假酒。

产品成本仅几十元

经讯问,犯罪嫌疑人赵某等人交代了制售假酒的犯罪事实。至此,“特供酒”黑幕被揭开。

原来,赵某从事酒水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些消费者对所谓的“特供酒”存在盲目追逐的心理,愿意出高价购买。于是,他铤而走险,与张某等人一拍即合,先后纠集多人,架起一个制售假酒的网络。

这个犯罪团伙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购买原料酒、包装物料,有人负责生产灌装,有人负责推销、发货。为了躲避抓捕,赵某等人特地将作坊选在了一个城中村的隐蔽处,昼伏夜出。

听起来“高大上”的“特供酒”,其实就是当地小酒厂出品的普通酒水。加工人员将大桶装的原料酒灌装到定制的酒瓶内,再贴上知名品牌白酒的商标。一番操作下来,这些酒摇身一变,身价提升数十倍乃至百倍,成为了“特供酒”“名牌酒”。有了“货源”后,赵某等人招募客服人员,利用网络、电话等方式点对点推销,打着“特供酒”的幌子,以低于该品牌酒市场价的价格销售。事实上,他们标价上千元的产品,成本仅几十元。

捣毁窝点后,办案民警继续对此案进行深挖,最终成功将非法获取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制作假冒包装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至此,这一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黑灰产业链被摧毁,已查明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杨青春 汪 建 丁 伟)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