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就能免费领礼品!”你心动了吗?他们手持可爱的毛绒玩具和小生活用品,声称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免费得到。
本以为天上掉馅饼,没想到一步步掉进了骗子的陷阱。“免费礼物”带来的是各种骚扰电话、短信,甚至还有违法分子的诈骗套路。
9月10日,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林某杰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
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林某杰从2019年开始,从其“上线”处获取两种特殊的二维码,然后在街上以企业作宣传的名义赠送小礼品,诱使路人扫描二维码,被害人扫码后其姓名等身份信息会泄露,同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授权其他人登录本人的微信。林某杰每向“上线”提供一名被害人的信息,就可以获取一定报酬。从林某杰手机中提取的微信交易明细可以证实,他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上线”处获利32410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林某杰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应当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老城区人民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认为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民事权益及社会公共利益,遂向老城区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被告人林某杰支付赔偿金,在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删除所有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将择日宣判。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十分重要,除了“扫码得礼品”这种陷阱以外,法官提醒大家:
不随意丢弃包含个人信息(快递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等)在内的各类生活单据。
避免在社交软件上透露或者标注亲戚好友的真实身份信息,朋友圈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和动态。
不贸然参加网络“调查问卷、小游戏测试、购物抽奖、申请免费礼物”等各类互动活动。
在公共场合使用无保护或来源不明的WIFI时,切勿进行涉及银行密码、各类验证码等操作。
收到短信、即时聊天软件发来的不明链接,请勿轻易点击。